流放后嫁给失忆将军 第180章

作者:染林岫 标签: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成长 轻松 古代架空

反正最后也是用在他身上……

李禅秀越想脸越红,写完恨恨丢下毛笔,将信晾干,便赶紧放进信筒,让金雕送去北边。

.

数日后,大军抵达驻地。

阎啸鸣得知李禅秀亲自率军来,急忙带一众将领前来迎接。刚一见面,他就跪下抱拳请罪。

李禅秀忙翻身下马,扶起他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阎将军不必如此。”

说完又靠近小声宽慰:“将军放心,父皇知道此战失利原因不在你,并未生气。”

阎啸鸣听了松一口气,忙再次拜谢。

李玹此次派李禅秀来,除了率军支援阎啸鸣,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代李玹巡视梁州和益州,顺便从这边调些粮草。

梁州和益州也算是李玹的龙兴之地,对这边的治理,李玹向来重视,尤其是益州。但益州地处西南,山地复杂,尤其南边大小部族又多,极难治理。

李玹也是最近收到消息,知道薄胤的儿子薄轩在往西南伸手,挑拨当地守官和一些部族之间的矛盾,试图从内部瓦解李玹在西南的经营。

若是以前,以李玹在西南的威望,他亲自到西南巡视一趟,调解说和,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但李玹刚称帝登基,新朝堂初立,事务繁忙,实在没空也不宜此刻前来,于是派最能代表他的李禅秀来。

李禅秀是他亲子,又是太子,无论身份地位,都足够震慑,除了过于年轻了些,可能会经验不足,手腕不够老练成熟。

为此,李玹又让魏太傅同行,好沿途教他。

担心现在已经入夏,西南多瘴气,怕李禅秀到了之后得病,又特意请孙神医也同行。

李禅秀自己就会些医术,但怕拒绝的话,李玹会担心,最终还是答应,于是才有之前孙神医马上收徒一事。

不过李玹不知道,李禅秀梦中就带兵在西南钻过一段时间山林,不仅对防治瘴气带来的疾病有些手段,对如何跟当地的部族打交道,也有经验。

除此之外,为了到西南后行事方便,自然还带了本就是当地部族出身的伊浔。

李禅秀将大军交给阎啸鸣和赵律训练后,便只带伊浔、魏太傅、孙神医一行两千人,先入梁州,再往益州。

两个月后,将被薄轩挑拨起的问题解决、把人心安抚平稳,李禅秀也结束巡视,带着押运的粮草返回阎啸鸣的驻地。

在他离开的这两个月,阎啸鸣与薄胤又交战数次,互有胜败。

不过阎啸鸣吸取教训,扬长避短,尽量避免再与薄胤水战。反正他们的目的是守,不是攻下薄胤的荆州,没必要非到水上攻打对方。

所以这段时日虽有败绩,但都是小败,没像之前那样败得太惨。

但对薄胤来说,他们却必须往北攻打,最好能直接打到洛阳。否则随着时间推移,等李玹练好水师,他们荆州军的优势将会慢慢被弥平。

很显然,时间在李玹这边,而不在李桢和薄胤那边。

所以这段时日,薄胤才拼了命地对付李玹,除了让自己的长子薄轩想从内部瓦解李玹在西南的势力外,他自己也亲自率兵,对阎啸鸣的攻打是一日比一日猛烈。

但就像阎啸鸣的大军不善水战一样,薄胤的大军到了地面,整体也弱于阎啸鸣的大军,打起来十分艰难,形势反而陷入胶着。

这正是李玹和李禅秀想要的,他们依托西南和中原及以北的大片州郡,可以不断往这边运粮草,跟对方耗下去。

他们耗得起,可薄胤却未必。等他们慢慢休养壮大,补足劣势,再一举反击,胜利在望。

所以李禅秀认为不必急,对他们来说,如今能守住,就是胜利。

只要能稳住,急的就是薄胤和李桢。

魏太傅听完他的话,含笑捋了捋须,道:“大善,殿下可以出师矣。”

李禅秀浅笑谦虚:“是父皇和老师教得好。”

还有梦中裴椹教的,当然,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他心中腼腆想,不觉又想起此刻仍在北方的裴椹,不知对方仗打得如何,人……又是否安好?

见他忽然微微失神,魏太傅也不多打搅,笑着道别。

李禅秀回过神,忙亲自送他出去。

回到营帐,他想了想,又提起笔,将从西南回来的一路见闻,也写到给裴椹的信上。

写完顿了顿,又面色微红,在信尾加了一行小字诗句: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①

.

冀州边界,裴椹收到金雕送的信时,刚与陆骘联合打退一伙胡兵。

手中长枪仍带血腥,他将枪尖扎进身边土中,便立刻打开信纸。看到最后,他唇角不觉微微勾起,指腹忍不住在最后那行字上轻轻摩挲。

旁边一名将领刚要来问接下来是否回营,却被陆骘拦住:“行了,不用问,跟我们一起率军回营吧。”

见那名将领疑惑,陆骘又笑道:“有人要回去写信。”

裴椹:“……”

他很快压平唇角,转头看两人一眼,沉稳严肃吩咐:“回营。”

非是他私心作祟,主要是战事已经结束,且没有追击的必要。

.

阎啸鸣军中,李禅秀回来这几日,不是去与对方商议军事,就是自己在军中看一些军情奏报。

这天下午,他又在军帐中看奏报时,忽听外面一阵吵闹。

因为天气渐热,军帐的油布都被挽起,好让外面的风能透进来。李禅秀隔着木桩看见军营外一些情况,好像是有一群衣着褴褛的人跟军中士兵起了冲突。

“外面怎么回事?”他搁下手中公文问。

护卫首领虞兴凡很快进来,向他禀报:“启禀殿下,军中士兵在给附近难民施粥,难民中可能有南边花钱买通的人闹事,跟咱们的人起冲突了。”

语希圕兌H

给难民施粥,是李禅秀给阎啸鸣提的建议。

他到这边不久,就发现附近有不少此前因饱受战乱和疫病,逃难到此,想过江到南边的百姓。

这些百姓家园被毁,钱财又都在逃难路上被用光,如今大多穷困潦倒、快要山穷水尽。

李禅秀觉得军中尚有余粮,便让阎啸鸣给他们施些粥,然后看能不能把这些百姓迁回中原。

但除了此前南逃到此的百姓,也有南边的百姓听闻北边已经平定,又过江想往北重回家园的。

李禅秀心思一动,便让人每日都施些粥饭,再在这些人中宣传一些北边轻徭薄赋等利民的政策,好让南边的人知道北边宽厚待民,让他们心向北边。

如此一来,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回来。无论是打仗还是想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人口都十分重要。

如今李玹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但北边刚经历战乱,等人口再兴旺起来,还不知是何年何月。但若南边的百姓主动往回跑,就不一样了,不仅快,还能让南边的人减少。

当然,李禅秀也没指望能靠这种办法吸引多少人回来,但有一些是一些。最主要的是好名声传出去了,以后攻打南方时,当地的抵抗也会没那么强烈。

不过薄胤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李禅秀的目的。所以这两天,难民中常混入一些故意找茬闹事的人。

此刻李禅秀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没多管,只吩咐虞兴凡:“你出去看看,悄悄把闹事的人抓了就行,别闹大打起来。”

“是。”虞兴凡领命,立刻出去。

不多时,外面的吵闹声就消停了,李禅秀也拿起奏报,继续翻看。

次日,李禅秀与阎啸鸣一起出营,打算去赵律操练水师的地方检阅练兵情况。

经过施粥点时,又听见一阵吵闹。

李禅秀循声看过去,就见一名士兵抬手重重推搡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语气不快道:“去去去,一人只能拿一个馒头、领一碗粥,谁让你拿两个的?”

那少年衣衫破落,露出的手腕脚腕乌漆嘛黑,活像刚在锅底灰里滚过一遭,手指在松软的馒头上捏出好几个黑指印。

他被推得直接摔到在地,怀里还紧紧护着那两个馒头,脸上也沾着泥土黑灰,头发乱糟糟,唯有一只眼睛黑亮无比,带着凶光,像护着食的狼崽子。

第142章

那少年只露出一只眼睛,另一只眼不知是受伤了还是其他缘故,被一根沾着泥土和黄渍的破布缠绑着。

每人只能领一个馒头一碗粥,也是李禅秀提的建议。

虽然知道这样的分量,有人会吃不饱。但没办法,军粮有限,不可能给每个人都发充足的饭食,眼下这样,至少能让他们不至于饿死。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把滞留在这一带的难民迁到其他地方,让他们赶紧安顿下来,重新耕种生活。

之前就已经迁走过一批,但此处水陆发达,地处交通要道,除了滞留在沿江一带,正犹豫到底是回北方还是继续南下的难民,也有听闻北方已经安定,又从南边偷偷回来的难民。

东来西去,南来北方,大都经过这一片。加上听闻北军这边有施粥饭的点,于是难民刚被迁走一批,很快又聚集一批。

眼看那少年被重重推倒在地,李禅秀微蹙眉,刚要叫人将他扶起,却见他呸了一口不小心溅到嘴里的沙土,理直气壮道:“我肚子饿,一个馒头吃不饱!”

施粥饭的士兵一听,“嘿”一声,举着大铁勺就走过去:“没见过伸手讨饭吃,还这么理直气壮的,去去去,滚远点……”

眼看李禅秀眉越皱越深,旁边阎啸鸣回过神,忙上前喝止:“住手!让你们在此施粥,是为了救助百姓,谁让你这样欺负百姓,口出狂言的?”

举着铁勺正要驱赶少年的士兵一转头,这才看见李禅秀等人站在不远处,尤其见阎啸鸣正大步朝自己走来,吓得慌忙一跪,战战兢兢道:“将、将军,小人知错,实、实在是最近故意来闹事的人有些多,小的以为又是南边买通来闹事的,就、就口不择言了。”

李禅秀这时也走过来,阎啸鸣立刻恭敬道:“太子殿下。”

李禅秀示意他不必多礼,又转头对士兵道:“起来吧,一人一碗粥一个馒头是事先定下的,你按规矩办事,本也没什么错。但施粥饭是为了救助百姓,要客气和善,不可这样推搡、驱赶,更不可恶语相向。再有下次,定惩不赦。”

阎啸鸣听后,忙对那士兵道:“还不快谢过太子殿下?”

士兵忙磕头:“谢太子殿下……”

旁边排队的百姓此时小声议论:“是北朝的太子。”

“听闻给咱们施粥饭,就是这位太子的命令,殿下果然仁厚。”

“我听说北朝刚登基的圣人也是位仁德之君,比南朝那父子俩……”

“哎,不能说,这可不能说。”

“怕什么?咱们现在是在北边,又不是南边。”

因洛阳的李玹和金陵的梁帝都自称是大周正统,所以民间百姓私下把北边的叫北朝,南边的叫南朝。

但这话不能在官差面前说,起码在南边不能这么说,毕竟无论南北,都不承认对方的地位。

李禅秀转头又看向那名摔倒在地的少年,少年见他看过来,立刻瑟缩一下,没被遮住的那只眼中眸光闪烁。

见李禅秀走近,他警觉地往后挪了挪,怀中馒头却不慎滚落一个,沾了泥土。

没等他伸手去捡,另一只修长如玉的手先捡了起来。

上一篇:从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