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孤生
“……又非只有大王在。”
“何妨?”
太子饶有趣味地听着少司君与妇人的一来一回,视线不免也在那人额间的娇娥打转,心中略有惊讶。
少司君是什么脾气,他还不知道吗?
若他不愿,不肯的事,就是千求万求也是无用。
他本以为,这辈子都不能见少司君亲近哪个人,可眼前这一幕却是打破了他的想法。尽管不见神态柔和,可少司君能捉着谁的手,与谁耐心说话,已是石破天惊。
这人是谁?
是谁家送来的女人?
宫里封的那两位夫人,太子是记得她们的模样,都是贵女出身,不是如今眼前这般……太子细细打量了眼,忍不住眉心一抽。
此女出身门第,必定不高。
眼见好七弟根本没管顾他这头,太子只得好脾气地叫了声:“七弟,这位是……”
少司君:“是臣弟的夫人。”
太子:“……我记得你那两位夫人,并不是这般长相。”
这到底是哪来的夫人?
少司君:“自是抢来的。”
“抢,抢来的?”太子的声音哆嗦起来,“那你说的夫人……”
“抢来他人的夫人。”少司君乖戾地笑起来,“不便是我的夫人?”
抢来的人,自然是他的。
太子听完眼前一黑,直想晕过去。
原来此夫人非彼夫人。
他竟不知,七弟染上了这等强夺人妻的癖好!
第13章
阿蛮眼瞅着太子左眼写着荒谬,右眼写着可耻。许是因为素养犹在,没能吐出什么过激的言语,脸色却是白了又青,青了又黑。
如此荒唐事,如果阿蛮只是旁观者,或许会以为八卦。可当自己是八卦的中心,便很无语凝噎。
阿蛮:“太子殿下与大王定是有要事,我这便离去……”他的话没说完,就见少司君淡淡扫了他一眼。
虽然没说话,可依着阿蛮的理解,那大概是“让你走了吗”的意思。
太子咳嗽了声,平静地说:“七弟啊,这位……夫人说得没错,女眷在场,总是该注意些。”
少司君:“大兄说得不错,那我和夫人就先告退了。”
太子:“……”
阿蛮:“……”
阿蛮瞥见着太子脸上的笑意快维持不住,满脸茫然。不过他自己也差不多,只是近来被少司君的出其不意折腾得已经有些麻木,甚至还有余力回话。
“大王说笑了,该走的是我才是。”
阿蛮凭借着一身蛮劲与巧力,到底是挣脱开来转身就走。
秋溪左右为难,匆忙忙朝着太子和楚王行了个礼,就急忙追上阿蛮的身影。
这下换得太子看着阿蛮的背影目瞪口呆,他少有看过这么……呃,率性的人。
太子结巴了下,搜肠刮肚出这么一个比较好听的词语。
若换做其他人,怕是不知礼数,不懂礼法的罪名就压了下来。
“你喜欢这样的?”
太子收回眼神看向少司君,少司君勾起个意义不明的笑。
“我就喜欢这样的。”
太子嘶了声,白净的脸上泛着汗,无奈地说:“你的趣味未免也太……怎能劫掠他人妇?”
“大兄不该高兴吗?”少司君不紧不慢地说,“多年以来,总算有人能叫我瞧得顺眼,难道不是一桩好事?”
太子心里骂了句声混球,要是少司君喜欢的是那两个“夫人”,他才不会这么多事咧!
他都能想到等过些时候,这消息报到京城去,天子会是怎样动怒。
太子叹了口气:“既是你喜欢的,出身便罢了,总该叫人教她些礼数。”
方才照面不曾见礼便罢了,毕竟有少司君阻拦在先,可是哪有这般转身就无礼离开的……呃,虽然看那娘子的模样,对他这位七弟颇有避之如虎的模样。
想到这里,太子又有些气顺了。
大抵是某种看到少司君也要吃瘪的暗爽罢。
少司君漫不经心地说:“那些礼数规矩有什么学的必要?”那散漫的态度一看便知,他根本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太子:“往后她会落人笑话。”
少司君:“有我在,谁敢笑话?”
太子:“当着你面自然是不敢,可是背后呢?人言可畏。”
少司君:“谁人背后无人说?”
太子:“可你担得,寻常人担不得。”
他语重心长,带着几分劝诫。
“这不是为了你脸上有面,而是为了她好。你既是将她抢进府来,就该好好待她。不然这般尴尬身份,她该如何自处?你总该为她的处境着想。”
少司君稍微正经了些,只是也没正经到哪里去,他拍了拍太子的胳膊,慢悠悠地说:“大兄所思所念,于常人是不错的。”
“她非常人?”
少司君大笑,换做他人,自谙分寺见面伊始,就当溅血阶台上。绝无活路。
…
丁苦是个瘦小汉子,老实本分,一说话,嘴上就有几个豁牙,少有人能在意他这样普通的小管事。
不过,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喝点小酒。
有时候是三杯,有时候是七杯,也有时候是两杯。
每日心情不同,喝的数量就不同。
比如这天夜里他就美|美喝了三杯,伴着微醺酒意躺进被窝。
他打鼾的时候,那鼾声吵闹得很,只一听就知道这人就在房间内酣睡。
也是在这个夜晚,三紫悄然离了碧华楼。
小楼内,灯火通明。
秋溪和秋禾两个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无处下脚。倒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楚王莫名其妙又送来无数东西,直将整个大堂堆得满满当当。
除却两个秋外,这一回屠劲松还另送来两位二等太监,眼下这四个人都在下头忙活。
阿蛮听着下头传来的动静,手指翻开了又一页书,惦记着三紫的查探,心里却想着今日的事。
太子和楚王的关系,真如传闻那般和睦。嫡亲兄弟亲厚本是应该,只这般就容易引发有心人妒恨。
太子仁厚亲和,才华横溢,凡事讲究仁政。只是文成武就上,于武道一途并不熟练,也少有表现出军事上的才华。
可楚王就不一样了。
他最遭人诟病之事,除却暴戾不堪的名声外,追究其下,当属天启二十五年无诏出兵。
天启二十五年,剌氐骚扰边境,守军不敌,竟是叫其攻下涂勇关,而后一道长驱直入,南下掠夺。
接连三道急报飞往京都,将满朝文武并那天子惊得瞠目,涂勇关已有七十余年不曾有过这样的败迹。
就在朝中紧锣密鼓择人抗击剌氐时,那头粮草刚备齐,这头却已经听到了战果。
却是十九岁的楚王无诏出兵,亲领千骑直扑剌氐主力,掐准他们志得意满,沾沾自喜之际,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仅仅千骑,吃掉了剌氐三千人。
其余剌氐兵力溃败,被其后追上来的翁志虎将军所拦,全军覆没。
这样的战报传到京都,天子大喜,天子亦大怒。
自来藩王分封,无诏不得出封土。便有守军,也多做仪仗之用,焉能真当士兵使唤?
于某些人的口中,便成了楚王有谋逆之心。
若非朝中有太子嫡系为楚王辩解,并太子直言劝说,想必楚王的下场不会多么好看。
此一战中,楚王吃尽挂落儿,别说什么赏赐,人没事就已是不错。
而后数年,楚王越发沉寂,偶尔有听闻,皆是残暴声名,比之从前更上一层楼。
可楚王沉寂,惦记着他的人却有。
譬如阿蛮的主人。
即便天启帝不满,竭力打压,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楚王于领兵一事上是有天赋的。而这,正正弥补了在位太子的不足。
毕竟自剌氐一战后,许多武将对楚王都颇有好感。而以仁治所擅的太子最缺的,便是来自武将的支持。
有楚王在,许多事上太子就有了无形的保障。
这如何能让人心安?
楚王得死。
这便是兰南道之事的根源。
阿蛮头疼地揉着额头,想必太子到来的消息,已早早传了出去。若是他那位主人知道,想必心中又有想法。
他漫无目的又翻开一页书,盯着上头的文字沉默。
近几日,果如阿蛮之前所想,因着太子来到,王府内有了不同的调动。于他们这些人而言,已能敏感捕捉到些许要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