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398章

作者:羽春 标签: 生子 布衣生活 种田文 成长 日常 古代架空

他们在县里都这样,突然要每天跑出去上工,他们不习惯。

陆杨过来瞧了瞧,地方不够大。他想着, 在附近再租个小房子当刻印作坊也行。

鲁老爷子觉着不用租,几家住得近, 能分派活计,东家干这个, 西家干那个,省点银子。

他们刚来府城,花销太大,不想陆杨再出钱了。

陆杨当时点头答应了, 心里则琢磨着该租还得租,有钱就把这事办了。

干活的地方集中一些,和生活区分开, 对大家都好。能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没有干不完的活堆在家里,让人累得慌。

家里开商铺, 是挂在别人名下。

陆柳打算让壮壮读书科举, 家里不改户籍。商号是在山寨里找人挂名,小食铺是放在陆二保名下。

陆杨的书斋经过考虑,决定写自己的名字。

谢岩有功名, 一处小家业只能算作养家糊口的副业,书斋也是文雅的铺面,不算出格,可以和田产一样,留在自家名下。

以后家业多了,就学着陆柳,找两个爹挂名。

他沿路回家,各处串串门。穿着娘给他做的绣花棉靴,把巷子走了个遍。

怀孕到三个月,肚子略微显怀了。陆杨时常让陆柳和爹爹看看,看看有没有可能怀双胎。

双胎大,肚子早早就鼓起来。他这个好像不太鼓。

陆柳和爹爹都是让他放宽心,怀两个太累了,他的身子负担重,不如先生一个,过两三年再生一个。

孩子生出来,还有一大堆事,带孩子就是一件麻烦事。一个孩子肯定比两个孩子好带。

陆杨听了,再看看肚子,摇摇头不想了。

前阵子,洪楚帮他找的老掌柜来了,他每天要上一个时辰的课。选在了早上。

教一个是教,教一群也是教。陆杨把有空的人都叫来听,没空就听他们转述,有问题说出来,隔天再问问老掌柜的。

除了学做生意、看账,他们还要学学算数,能在没有算盘的时候,把大多数账目算出来。这样看账才快。

陆杨提了要求,想要记得看过的账本。这种记不是背下来,而是对看过的账目有数、有熟悉感。

这样一来,他就能跟洪楚一样,翻阅到其他账本,对于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记录依然有印象,从这些东西里,找出蛛丝马迹,获取想要的信息。

老掌柜便加了难度,期间会随机提问,问他们某几张纸上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突然面临这种问题,他们都很懵,当天表现都不好。过几天习惯了,就逐渐能答上来了。

陆杨擅长记录“语言”,如果是传口信,当面给他说一遍,他能立马记住。这是他从小锻炼出来的本事。

写在纸上的东西,他就需要多一点时间,也需要刻意去记,才能做到对答自如。

陆柳表现挺好。他学认字以后,每天都会看看字卡、念念书。最初学认字的时候,就是强行背下字卡顺序,要记得纸上的字,才能对着学。

他还记账,总怕出差错,不忙的时候常翻账本,对账目的记忆形成了习惯。不像陆杨,因自信有个好脑子,很多东西都忽略了。

陆杨不贪多,上午学习完,他把当天的学习笔记和功课整理好,就会干点别的事,不会整天都耗在上面,这太累了。

这天下午,谢岩从崔家回来,时辰比往日晚一些,带回来一个好消息,他找凌三师兄办下来了一件事,他们书斋可以卖年历了。

年历事关农事,坊间不允许私自刻印,都要到衙门上报,得了允许,才能印年历。

又是一年年尾,赶上书斋开业,有了年历,他们开业的时候多个宣传,能博个开门红。

谢岩拿了明年的年历回来,夫夫俩凑一处看了看。官府的年历很简约,是一个未裁开的长卷,写了当今皇帝的年号和年份,再有几句“风调雨顺”之类的话,然后就是月历了。

空白部分较多,裁开可以缝成一本小书。

一本小书……

陆杨眼睛一亮,想到他们书斋要做的爆款是什么了。

谢岩提议的评论文章合集,他暂时没有采用。距离会试不远了,要抓紧备考,不能因着几两银子耽误事。

现在做好的准备是全新的经营模式,铺子里没多少好书,再找作坊拿货,搭着卖些纸墨,可以满足附近书生的日用消耗需求。

但年历不一样,做成书的年历更加不一样。

陆杨脑子灵,当即就想了很多方式。

他们能照着官府的模板,印刷小长卷,客人们根据需求,随他是卷起来看,还是裁剪后看,都可以。

他还能做成不同样式的年历。这个他见过,县里书斋都有许多不同样式的年历。选用几个主题,像“五谷丰登”就是卖给百姓的;“财源广进”就是卖给商户的;“金榜题名”就是卖给书生的。

特别一点的,就做成一本“年历书”。

陆杨到书架上找到一本小画册,是谢岩在府学读书时,给他写的信。上面有固定的格式。以吃喝住行为例,最后写上特殊事件。

圣人言“吾日三省吾身”,那这个年历书,就可以做一个“君子款”。让他们省去。

还能像陆柳的生意记录本一样,做个小小的“记录款”。今日看了哪几篇文章、作了哪几篇文章、练了几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或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想要记录的事。

他真是喜欢做生意,脑子里有了主意,便话语连珠,一串串的吐,让谢岩都插不上话,越说越喜,恨不能现在就出去把事情办了。

但他知道雕版是怎么弄的,想到年历书所需要的雕版数量,又跟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当即泄了气。

年历每年更换,他们今年的雕版,用不到明年去。

陆杨抿着嘴巴,十分不高兴。

谢岩看他刚才还在笑,突然就垮了脸,愣了下,才追过去哄。

“怎么了?这个不行吗?”

陆杨说:“太麻烦,成本高,不适合批量印。我之前没见过这种年历,不知好不好卖。在我的想法里,这种年历需要很多书生都来买,带动一个新的习惯。就跟府城的菌子菜一样。如果不能批量印,第一步就失败了。”

谢岩当即带他去月亮门后面的书房里,拿出稿纸,边研墨,边问他页面上需要刻什么东西。

陆杨的审美一般般,也不会画画,没见过多少画卷,让他说样子,他讲不出来,就说了上面需要什么。

既然是“年历本”,年份、月份、日子,这三样需要写清楚。

以“君子款”举例,需要有三个空白区域写下今日所思。大抵就这样。

谢岩写完看了看,挺简单的。他另起一张纸,再把记录本的内容写下来。最后翻开他们的书籍,参考竖格数量,又拿一张大的稿纸,画出原版纸样,再进行调整。

以书本的大小来看,顶格写下要检查的条例,下方还有多的空余,足够记录简单的事情。

书本上下有留白,可以写批注,这个本子也一样。

对谢岩来说,如果有这个本子,他不会买。他拿到什么纸都能写,自己就能装订成册。但肯定也有愿意买的人。比如乌平之。

写不写另说,听说有新鲜玩意儿,乌平之就会买。如果后续有了流行,乌平之也会搭着写一下。养成习惯了,就会一本又一本。像乌平之这样的人不会少。

谢岩定下样式,以今天的学习和经历为模板,写了三次。

最终把年月日三样放大,后续填格子,就用一般大小的字。顶上批注,他会写下做某件事时的心情、想法。

按照他的习惯,他会添加点人物画。

陆杨常说他画的小人很好看,很耐看,栩栩如生,非常传神。他就又拿一张纸,画了很多不同状态的书生。看书的、写字的、吃饭的、赶路的。还配了些表情。

以人物画来说,这些东西加进去,又过于复杂了,不好刻印。他再进行删减,留下了看书、写字、思考等样式的图。再看定下来的书写样式,寻找添加小图的地方。

谢岩挑来挑去,都觉得太突兀,不如他根据事件心情来画的图好。

他拧眉想了想,又做了调整。很多书生都会写长卷的文稿,比如说文章,也比如说临写字帖。他再次调整了图画的样子,换成坐在书桌后的人,拿着一支笔,笔下的纸卷铺开,长长滑到下方,正好是笔者要记录的内容。

纸卷铺开当格子,就跟常见的齐整竖格有区别,整体看上去还好,随性自在。

陆杨看他不一会儿就在桌上堆出一摊稿纸,调整迅速,几笔勾勒一个小人,话都没说,就把成品递过来,一时失语。

他家状元郎真是厉害啊,本事见长。

最后定下的纸卷样式,陆杨喜欢,但还是雕版的问题。

“年年换……刻不起……”

谢岩拿红笔,圈了几处出来。比如“年”字和“月字”。

他一圈,陆杨就看明白了。

对呀,他们可以不刻具体日期,让客人们自己填写!随书赠送一卷年历就好了!

“阿岩,你真机灵!太好了!这样只需要几个雕版,等着书斋开门,我们就能卖货了!”

谢岩被他夸得灵感不断,这便再次拿一张纸,画了许多同款小人,但面部没有五官。

他想在小人的脸上用文字代替表情。比如写上“认真”“微笑”“尴尬”“害怕”。

这样自由度很高,书写工整一点,看起来效果还行。

谢岩看了眼陆杨,在小人脸上写上“发财”。

陆杨当即笑了,问他:“那你呢?你脸上写什么?”

谢岩在另一个小人脸上写着“净之”。

这跟陆杨预料的一样。他明明想到了,也是有经历的人,偏偏红了脸。

他说:“你这样写着,像这个人是我,哪知道是你想我?”

谢岩很认真的进行了一番思考,有了构图。

他回身,在书架上拿了一张好纸,对折一下,画了两张图。

右边图画上的人,别处的线条都实实的,留下一个脑袋,笔迹浅浅的,像山水画的效果,显得脑袋很清透。

纸大,人像就大。谢岩换了一支笔,在这个清透的脑子里,画上了陆杨的样子。

左边的图同理,但清透的地方变成了胸腔。

他在他的心里,画上了陆杨的样子。

这种画画方式,他是第一次尝试,画出来不大满意,觉着不够“透”。

但表达的东西很直观,他的脑袋里、他的心里,都装着他家净之。

谢岩有印章了,他拿印章在上面盖印。

“净之,这样看得明白吧?”

陆杨把画拿起来看,脸上红意更浓。

谢岩看得心痒,起身到陆杨身侧,弯腰在他脸上亲了下。

陆杨侧头看他一眼,又被亲了嘴巴。

陆杨说:“你今天表现好,让你多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