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悍屠户太旺夫 第115章

作者:发病中 标签: 布衣生活 种田文 甜文 科举 逆袭 古代架空

沈知行点了点头,“嫂子记得很准确,一百七十七人中取一个。”

柳天骄受不了了,“这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人还全都是秀才?”柳天骄已经快疯了,他一路跟卫文康走来,很清楚考中一个秀才有多难。而现在告诉他,秀才已经不值钱了,一百七十七个秀才才能考中一个举人,他就是再对卫文康有信心,也心惊胆战的啊。

秦百宣见柳天骄脸色不好看,安慰道:“会试就容易多了,五取一。”

柳天骄丝毫没有被安慰道:“一百七十多个人里面厮杀出来的举人,哪怕一个都很难打败啊。”

卫文康倒是心态良好,“科考本就是千军万马中的厮杀,艰险都是理所应当,不必过于介怀。”

柳天骄能不介怀才怪,把人送进去后,在考场跟没头苍蝇一样转了许久,才想起回客栈。等是等不到了,乡试一共要考九天六夜,分为三场,每场三天两夜,考完一场可以出来歇息一晚。不像童生试,每场考试都是一次筛选,乡试中间不会刷人,自愿放弃的除外。

说来何招娣他夫君跟卫文康同是州学的学子,两家人却没有联络过,路上遇见了也只是打个招呼,这回乡试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来。蓝正清当初院试成绩比卫文康还好些,又能靠一己之力考上州学,算得上才学出众了。

只是省城路途遥远,又要作保又要笔墨纸砚和住宿,参加一次乡试的花费对普通庄户人家来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何招娣得了卖蘑菇方子的钱,但以她的性子,并不会给蓝家,柳天骄怀疑蓝正清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前,都不会选择参加乡试。

当然,对于蓝正清的窘迫,柳天骄没有丝毫同情。何招娣不是个冷心冷血的人,但凡夫家待她好一些也不会离了心,如今耽误了前程,都是蓝正清咎由自取。

他家卫文康就不一样了,只要他愿意参加,考多少次都行,自己供得起也愿意供。想到这里,柳天骄还是有些得意的。哥儿怎么了,他能赚钱养家供一个读书人,可比多少男人还强。

庞教习一如既往的懒散,柳天骄都回客栈了人家还没起床,直到快午时才晃晃悠悠地爬起来找饭吃。看着对方眼角还带着黄黄的不明状物,柳天骄抽了抽嘴角,感觉有些幻灭,这就是卫文康心中神一般的人物?

不,秦百宣和沈知行现在也视他为神,尤其是秦百宣,每日里眼巴巴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柳天骄感觉跟他家的红烧肉、回锅肉一个熊样。

哎,到州城两年了,最近一次回家还是半年前,还真有点想那两只了。下次回安泰,干脆把他们带回来吧。

“徒弟媳妇儿,徒弟媳妇儿?”

柳天骄回过神来,“怎么了?”

“有吃的没有?”庞教习舔着脸,感觉都有些谄媚了,“最好来点解暑的,这老天爷也不过分了,一早起来就热得我直冒汗。”

还一早起来,都午时了,可不是最热的时候。好在柳天骄还有点尊师重道的孝心,再无奈也还是好脾气地问道:“吃凉面可行?省城有许多卖冰的,待会儿我出去给您弄些回来做酥山。”

庞教习眼前一亮,“徒弟媳妇儿,你还会做酥山?”

“那是,如今我好歹也师从名师,不像有些人,如今连个正经名分都没有混上。”

庞教习看看天看看地,有点心虚但并不多,“师门严厉,未经他老人家允许,我也不敢擅自给他收个徒孙啊。”

柳天骄抓住重点,“你师父是谁?”

“没找到他老人家之前,暂时不能说。”

柳天骄冷笑,“还卖关子,那叫什么徒弟媳妇儿?酥山你也别吃了,再是入口即化、甜糯滑腻也跟你没有半分关系。”

酥山是当今最叫人追捧的一道夏日甜品,因远看像一座洁白瑰丽的雪山而得名。酥山底下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清甜软糯,又最是解暑,无论老幼,吃过的就没有不喜欢的。只是如今冰和牛乳都是一般人接触不到的高等货,酥山中的奶油、酥油制作起来又很难,一盘就要卖到二两银子,普通人家一年能咬牙吃一回就很了不得了。

柳天骄也是前些日子才跟公孙鳌学会的,他这个掉到钱眼子里的人自然打过卖酥山的主意,可惜没有门路,找不到价钱合适的原材料。这回来省城,除了卫陪卫文康乡试,柳天骄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好门路。

州学教习工钱不低,但庞教习是个手散的,买宅子都多亏了院长支援,哪里有钱常吃这点奢靡之物。这会儿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赶忙将人拉住,“哎呀,年轻人气性不要那么大嘛。告诉你还不行,我师父是钟宴。”

“钟宴,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他干什么的?”

“不外乎读书做官的,你跟卫文康说,他定然知道。”庞教习眼中有片刻的悲凉,很快又缓过劲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扯起笑脸道:“都告知你了,可别忘了我的酥山。”

“忘不了,再给你加一道我师父独创的点心,够意思了吧?”

“够意思够意思。”

省城还是比州城会做生意的人多,柳天骄找到一处特地赁给外来人的灶房,虽离得客栈有些远,但他年轻干劲足,每日来回一个多时辰也不觉着有什么,每日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把庞教习美得不行,一步也不愿意出客栈。

卫文康这头就没有那么滋润了。乡试三场,第一场考经义和算学。经义不外乎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却比童生试灵活许多,只需按给定的三组词写三篇经义,形式不限、范围不限,再差的考生也不至于交白卷,要想得一个好成绩却也不易。

虽说州学这几年卫文康从未停止过复读经义,但到底心里没底,直到看到那三组词一组比一组熟悉,皱起的眉头放开又皱起。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他都要怀疑是不是作弊了。

第179章 巧合?

庞教习到底是什么人, 他有什么渠道能拿到乡试试题吗?不对,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就算有门路,也实在是没有必要。还是说一切都是巧合?三组词都是他曾经详解过的, 若是巧合未必也太巧了些。

卫文康百思不得其解, 强忍住心中的惊惶, 静下心来答题。他相信庞教习不是为非作歹的人, 应当不会出事,当前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 若一切真的是巧合,而自己因为种种猜测耽误了考试落榜,回去如何能交代。

调整好状态,卫文康开始组织答案。在庞教习讲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三道题并不难。每场考试的题都是同时发放的,对时间的把握本身也是考试的重要一项。卫文康确认答案没有后仔细誊抄,直到第二日中午才合上经义考卷, 简单吃了午食后, 开始做算学。

算学是卫文康的强项, 可以说这一项连秦百宣和沈知行都不是他的对手, 更叫人心喜的是, 此次算学难度很高。计算量大不说, 出题人还擅长挖坑, 就是不难的题, 七绕八绕之后也会叫人头昏脑胀。很多人经义答得比卫文康快,到算学这儿却是头疼得直抓脑袋。

考试最怕的是什么,不擅长的很难,擅长的很简单, 卫文康如此冷静自持的人看到算学题目都忍不住会心一笑。很好,二十道题,起码有一半需要他动脑子,尤其是那个计算桥梁尺寸的,十几个环环相扣的步骤,稍有不慎就做不出正确答案来。

短暂的兴奋之后,卫文康告诫自己切不可掉以轻心,把二十道考题做完,又合上试题重新做了一遍,确保不会因为粗心大意失分,卫文康把考卷一交,拆了桌板拼成床板,和衣而睡。接下来还有两场考试,既然第一场顺利到不可思议,不如多歇息歇息,养精蓄锐。

考场外的柳天骄都已经活动好筋骨,准备把卫文康背回去了,没想到人家出来的时候精神头好得不得了。

柳天骄抹了把脸上的汗,都迷糊了,“难道题不难?”

“还好。”卫文康看了眼抱胸浅笑的庞教习,道:“回去再说。”

“好好好,回去再说,你想吃什么?我准备了鸡汤,虽说是大热的天,该进补的还是得进补。”

“徒弟媳妇儿啊,你也知道是大热的天儿啊,喝什么鸡汤,得吃酥山,别把人补出鼻血来。”

“什么呀,酥山那么冰,吃得拉肚子可怎么办?庞教习,你就别为了自己嘴巴瞎指挥了。”

“怎么是为了自己嘴巴,我跟你说……”

卫文康听着庞教习乐颠颠地跟自家夫郎斗嘴,全然没有一点大儒的模样,越发不解,他到底是什么人?

庞教习看着桌上的菜,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你看着我做什么,快吃啊。”

卫文康道:“急什么,秦百宣和沈知行还没有回来,我们先聊聊。”

庞教习眼睛就没从桌上挪开,“聊什么?”

“您知道我们今天经义考的是什么吗?”卫文康紧紧盯着庞教习,不放过他些微的神情变动。

庞教习满不在乎,“考的是什么,该不会都是我给你讲解过的吧?“

“猜对了,一字不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就这?黄元老儿这么多年还是没有一点长进啊。“庞教习哈哈大笑,”幸好我就收了你这么半个弟子,不然非得无端担上泄题舞弊之名。”

卫文康试图从庞教习身上看出一丝异样来,“真的是巧合吗?三道题均一字不差。”

然而他失望了,庞教习脸上只有志得意满,“怎么,对我的佩服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好说好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厉害,黄元老儿那迂腐的性子,给他几百年也弄不出什么花样来。我给了你三十道题,猜对三道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庞教习说的轻巧,但事实真有那么简单吗?黄元官拜礼部侍郎,三岁便有才名,过目不忘、学富五车,正德十五年的会试,众人皆以为他会是状元。

未曾想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天才横空出世,六元及第,黄元惜败,最终只得了个榜眼。可这并未影响黄元的官途,如今不过十五年,他便从正七品的翰林院院修跃居为正三品吏部侍郎。

最叫人羡慕的是,黄元刚正忠诚,在朝中大臣都岌岌可危的时候,深受正德帝信任,若不是年纪实在太轻,早就官拜尚书入阁了。此次他来华阳当乡试的主考官,纯属大材小用,朝中早有猜测,黄元此行是否是得了圣上密令,另有要务。

卫文康如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自然接触不到朝中的这些秘辛,对黄元的了解也是从秦百宣那里得来的。听庞教习如此熟稔的态度,便问道:“您认识黄侍郎?”

庞教习哈哈大笑,“名满天下的黄四狼谁不认识?”

卫文康不依不饶,“若不是对他的品信和喜好研究得透彻,不可能押中三道题。”

“你没看过他的科考卷子和文集吗?还有他出仕后所作的各种文书,官府下发的相关邸报。”庞教习拍拍卫文康的肩膀,“徒儿啊,瞧瞧,还是书看少了,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就这些东西能看出科考题来?卫文康不信,只是此时秦百宣和沈知行也回来了,不好再往深里问。

沈知行一回来就道:“这回的算学考得也太难了,不知道要难哭多少小朋友哦。”

秦百宣白了他一眼,“知道你考得好,不必再赘言了。”

沈知行也不装样了,笑道:“难不成你考得不好?”

秦百宣懒得跟他说,只道:“经义考得倒是中规中矩,只是越中规中矩越难写作技惊四座的佳作来。”

沈知行也道:“倒不如跟算学一样,索性考得难些。”

柳天骄端着两碟小菜进来,“得了得了,知道你俩都是解元的料,抓紧吃饭吧。”

真是一时得意忘形,万一卫兄有题没答好,把人刺激到了,可是大罪过。秦百宣和沈知行自知失言,不再说话。

卫文康一点没被刺激到,对夫郎的体贴倒是很受用。三个考生用过饭,各自回房休息。

乡试第二场考公文、判例和诗赋。至于帖经,作为读书人的基础,乡试已经不屑于考了。也正因童生试重记忆,乡试重理解,头发花白才中举的比比皆是。说个不好听的,哪怕中举当日兴奋过度气绝身亡,也是光耀门楣,庇护几代子孙了。

公文和判例是卫文康擅长的科目,没什么好说的,哪怕题并不难,也能稳住心态。至于此次科考新加的诗赋,对贫民子弟来说是个不小的拦路虎。因大户人家参加各种集会往往得写诗作赋一首,以彰显自家儿郎聪慧才学,从小就延请名师教学。

像秦百宣,将识字就背诵整本诗经,七岁就能弄出首像模像样的试来。而贫民子弟讲究实用主义,科考内容都不一定能学通透,谁还有闲情逸致拽上几首酸诗。

卫文康之前能在刺史府的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纯靠耍赖,那首诗改到最后就没几个字是他原创。好在他一向有自知之明,这两年对诗赋重视非常,从未有懈怠,乡试之前更是自拟了近百个可能会涉及到的题材,每个题材都作了两首诗,请庞教习帮他精雕细琢。

今日诗赋要求以“梅花”为题,虽说大夏天的咏梅有些脱离实际,但以花为题的诗卫文康早就准备好了,说来说去不过是在花的外形和香味上做文章,拔高一些便是品质和气节,不算难。卫文康把先前准备好的五言八律诗改了改,细细斟酌过几个关键字眼,便拿出了一篇不算差的答卷。

第三场是策论,一个叫卫文康又爱又恨的东西。一共三篇,考查历史知识、治国之道和教民之道。历史知识不必说,纯靠读书和积累,卫文康有过目不忘之能,又有庞教习这个博学强记的师父在,这一题于他来说并无难度。

治国之道就是维护国家安定,这包含两方面,对外军事和外交,对内朝堂安稳和天下安定。没点天赋和格局,这题不可能答好。庞教习说到的那些邸报,卫文康一期都不敢落。

教民之道就是教化民众忠君爱国。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的内容也不少。忠君就涉及到民众为何忠君,如何忠君。爱国涉及到什么样的国教人爱,如何建立一个民众热爱的国家。说到底还是君主修养、民众教化和兴国之道。

策论不需要题出的多难,因为越简单的题指向越不明显越难答。卫文康看到策论题目就叹了口气,果真是奉行“大道至简”的黄侍郎,出题还是一如既往的吝啬笔墨。

想再多也无益,卫文康定了定心神,开始动用自己毕生所学解题。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

第180章 解元

出考场的那刻, 卫文康心情不错,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已经交上了自己满意的答卷。

柳天骄心也落了地,酷暑之下的九天六夜可不是一般的难熬, 中途好些人是被抬出来的, 几个年纪大的刚出来家人就扑上去嚎啕大哭, 差役也一个劲儿地摇头, 显然是没救了。

卫文康早年身体差,如今虽是养好了, 也还是寒凉体质,大夏天的都不爱出汗,乡试设在八月倒是方便了他。

沈知行和秦百宣显然也考得不错,两个人暗地里别着苗头,倒是没敢在卫文康面前再说什么。盛夏正是胃口不好的时候,还等着柳天骄那些解暑的甜点饮子救命呢。

三人回到客栈洗了个澡,又痛痛快快吃了盘酥山, 来了杯放凉的青梅饮子, 接着睡上一觉, 第二天精神头就恢复过来了, 到底年轻。

乡试过后, 秦百宣和沈知行忙着各种应酬, 沈知行囊中羞涩, 一应住宿和花销都是秦百宣给他垫的, 他倒也硬气,规规矩矩给秦百宣打了欠条,说回江东就想法子赚钱还债。秦百宣知道对方是不想欠他太多,也没有拒绝还债的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 太多纠葛反容易生怨。

柳天骄有了钱,也没急着回江东。说来还多亏了尹明秀,在他店里一待就是十来天,每天赚她十两银子,尽够省城的开销了。要是回去后她再来,柳天骄都怕自己哪天实在忍不住卖夫求荣了,没办法,对方实在给的太多,也不知道袁麟那个刺史被掏空没有。

庞教习更不急,他早就在州学待腻了,好不容易借着陪弟子赶考的借口告了假,怎么也要赖到放榜后。卫文康本还想找他探讨一下科考的题目,没想到每日除了饭点,压根就见不到人影,也不知道跑哪里浪去了。

既然大家都有事,卫文康便索性跟在柳天骄屁股后头,夫郎指哪打哪。

“卫文康,我打探到附近有个牲畜交易市场,咱们去看看吧。”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