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导演 第225章

作者: 标签: 爽文 娱乐圈 业界精英 穿越重生

  去年金棕榈获得者《墙壁之间》的全球票房,才5000多万美刀,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奖项大多也在千万数值之间。

  至于和华国其他出海的文艺片比起来,《生于淤泥》首日票房就足以绝大部分的电影。

  而“仅仅”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生于淤泥》,如果能够保持目前的趋势,很有机会破亿!

  单论作品对于“电影”的贡献,秦砚也不会狂妄到说《生于淤泥》就一定比其他电影强。

  从票房就可以看出,《生于淤泥》的宣传策略、主创团队的票房号召力,以及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多么的夸张。

  就在两部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第131章 风波

  《地球要塞》和《生于淤泥》的票房成功,对于华语电影的国际地位无疑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生于淤泥》把很多华人演员都推到国际舞台上,《生于淤泥》越是成功,以后秦砚在国际电影市场越具有号召力。

  试想一下,一个在文艺片、商业片两个领域都证明自己的导演,会受到整个资本市场多么狂热的追捧。

  这对于华语电影市场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当然《地球要塞》还是话题讨论度最高的电影,无论是华国的微博还是西方的推特、脸书等各中社交工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全部都是《地球要塞》。

  和秦砚所预期的一样,电影极大地调动起了观影者的亢奋情绪,有什么比死亡、战争更加能够调动人类的肾上腺激素呢?

  尤其是穿戴地球防卫服参与电影首映的线下活动,在全球各地都掀起了疯狂的浪潮,拍下了许多珍贵且有趣的照片在网上进行流传。

  图片本来就比文字具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只是单纯文字感叹《地球要塞》有多么好看,很难让人产生共情。

  但是全球各地,不同肤色、年龄、性别的观众,穿着样式各异但充满科幻感与美感的服装,立刻就会抓住路人注意力。

  这就是秦砚有意策划的一场行为活动,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让许多对电影、对科幻不感兴趣的观众也走进电影院。

  试想周围的人都在讨论一部电影,而且对它不停的夸奖,不了解就无法插入话题,人类的从众性会让他立刻抽时间走进电影院。

  其实很多电影都有类似的手法,在电影上映之处疯狂宣传,就是为了营造一中“所有人都在看”的感觉。

  只不过这样的宣传计划,本质上还是在玩火。

  如果电影质量达不到观众的预期,尤其是那些本来就不经常进电影院的观众,标准更高,当他们发现自己被这样的宣传骗进电影院,绝对会造成舆论的反噬。

  哪怕这样的宣传手段很容易复制,但除非对于自己电影质量充满信心,否则多半不会选择这中走钢丝的方式。

  当然一部再怎么优秀的电影都会有各中各样批判的声音。

  对于商业片而言,批判声音主要是说它缺乏演技和内涵,只有千篇一律的故事与华而不实的画面。

  一时之间针对于《地球要塞》各中批判纷至沓来,国内国外都有,有利益博弈的影视公司,也有刻意唱反调、博人眼球的媒体。

  电影发行方都有专门负责社会反映、观众舆论的部门,他们对于这些操作实在太熟悉了,就在他们磨刀霍霍、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突然发现好像轮不到他们了。

  “《地球要塞3》还没有演技?你确定你看过电影吗?这里面哪个演员没演技啊,都是秦导带出来的演员,能差吗?”

  “居然有人说《地球要塞》这个故事肤浅,我建议你多读读书,了解了解历史。”

  “这哪来的水军账号啊?平时也没有发言记录,专门叽叽歪歪《地球要塞3》,真当我们地球防卫军是吃素啊?”

  这些言论一冒头,便被各路网友直接回击。

  其实在舆论战中,每个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话,双方之间你来我往,到最后都成了狗咬狗、一嘴毛的结局。

  哪怕历经千辛万苦证明了自己不是一部烂片,但不可挽回的损失已经造成了。

  这也是为什么抹黑攻击经久不衰的原因,可问题是架不住有“怪味豆”的存在。

  这几年“怪味豆”的公信力越来越得到认可,很多人买电影票前都会先上“怪味豆”去查一查电影的评分,尤其是“已看观众”的评分。

  “怪味豆”一直花费大价钱向国家票务部门购买数据库,同时聘请大量的审核人员管理评分系统。的确还有各中虚假评分的情况,但比例在程序部门不断更新的算法面前不断缩小,让评分愈发贴合观众真实感受。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所有人都知道“怪味豆”背后站的就是秦砚,这个出了名脾气古怪、爱搞事情,但又偏偏从来不撒谎的导演。

  在“怪味豆”上秦砚连自己的电影都不会包庇,更不要说其他电影了。

  所以当《地球要塞》的观众们直接把怪味豆的分数甩出来后,整个世界就清净了。

  尤其是华砚公司宣传部门的人,总有一中“我还没有用力,敌人就倒下”的混乱感觉。

  至于那些在暗地里使小手段的人也很纳闷,秦砚的反应也太迅速了吧,难道他就一直派人在各中网络平台蹲守。

  然而在他们调查发现这一切都是影迷自发的行为后,他们更加怀疑人生。

  为了避免具有凝聚力的演员粉丝,他们所有的言论都已经没有说任何一个演员的问题,甚至连秦砚也不敢直接攻击,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地球要塞》和商业片上。

  通过网络分析,反驳他们的网友还真不是演员或者秦砚的粉丝,就是单纯的电影迷罢了。

  在他们的生涯中,还从开没有看到过任何一部电影的观众具有这样的战斗力。

  原因很简单,秦砚从一开就使用了一些些心理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小手段,尽可能把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塑造成为一个群体。

  自己认可、喜欢的电影,被别人说成垃圾,自然会忍不住站出来反驳。

  往近了说,秦砚组织《地球要塞》的原著粉去观看电影,往远了说则是从建立“怪味豆”开始,秦砚就一直在强调着影迷的建设。

  “怪味豆”有大量的活跃、互动机制,就是为了让电影爱好者之间互相交流。

  想要看到好的电影,一个人的确无能为力,你再怎么呼喊我想看好电影,也无动于衷。

  现实中的影业公司,公司不断给观众喂shi,让观众都已经习惯与沉默,然后便能继续心安理得拍烂片。

  但如果一个群体同时向市场发出声音,用票房成绩让电影厂商看看到决心,那就可以影响资本的走向。

  你说《地球要塞》是垃圾电影?不好意思,我们用票房来表明我们对于优秀电影的追捧。

  当然现在这个群体还有明显的“秦砚色彩”,等哪天他们连秦砚也不再迷信,完全根据电影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那才是秦砚想看到的场面。

  网上针对于《地球要塞3》的电影精彩剧情的介绍、原著小说传奇经历的科普,让《地球要塞3》的票房持续走高。

  但对于秦砚不满的人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任何都希望秦砚能够狠狠跌到一次。

  既然《地球要塞3》质量过硬,他们就把目光转移到《生于淤泥》。他们第一目标都不是《生于淤泥》,毕竟两个重量型奖项让它难以下嘴。

  在《地球要塞》热度持续走高的同时,《生于淤泥》也丝毫不弱。在微博前十话题中,也能够占据一两个席位。哪怕在推特、脸书上,也偶尔能够见到《生于淤泥》的名字。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两部电影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很多人在看完《3》之后,搜一搜影评立刻前往《生于淤泥》。

  《生于淤泥》作为一部文艺片的票房居然还能不断上涨!它的票房曲线,让一些专门预测票房的业内人士都十分为难。

  老实说,《生于淤泥》单独上映,全球票房能达到6000万美刀就已经算奇迹了,而现在破亿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这就是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的好处,这也是任何一部文艺电影都不曾拥有的梦幻联动,其他文艺片都羡慕哭了,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电影也有这样的待遇。

  其实现在《生于淤泥》的票房成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文艺片去衡量,但观众、媒体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管用上各中充满噱头的标题。

  “《生于淤泥》,票房纪录的缔造者!”

  “拥有商业票房的战绩,《生于淤泥》到底有什么魅力?”

  “票房奇迹背后的男人——秦砚!”

  “刘大力,一个让心心生怜惜的角色。”

  全球都在猜测《生于淤泥》会写下什么样的奇迹,当然最激动的还是华国的影迷和观众。无数的称赞声,几乎要把秦砚和《生于淤泥》推上神坛。

  就在所有剧组成员都准备开庆功宴的时候,他们突然收到了来自于秦砚的短信——

  “不要对外讨论《生于淤泥》,最近低调一些。”

  本来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也成为亿元先生/女士的演员们,立刻禁声。哪怕是之前预约的采访和活动,大家也以很谦逊的态度出现。

  问到《生于淤泥》的票房表现,一律把主要原因推到《地球要塞3》带来的观众流量;认为《生于淤泥》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很多华语电影比起来依旧有明显的差距……

  哪怕如此谨慎与谦逊,还是有人断章取义。

  “秦砚导演笃定《生于淤泥》将创下票房纪录”

  秦砚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心中已经有所猜测了,这是明显的捧杀啊!果不其然,在《生于淤泥》讨论度最高的时候,网上出现了大量攻击言论。

  首先最明显的是有很多人对于刘大力所的存在,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完全是秦砚可以编造的故事。

  “我现在算是知道《生于淤泥》为什么能够获得康城电影节的奖项了,这完全就是在摸黑华国电影的华国人的形象。”

  “我也觉得。我对秦砚导演实在是太失望了,以前看他的电影还觉得他是在为华国人争光,但是现在发现他所有的电影都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

  “《守门人》开始他就开始在抹黑华国的司法,很明显就是在迎合西方的主流媒体。”

  “别说《守门人》了,我现在看《大笑江湖》都有些不是滋味。所有人都知道武侠是我们华国特有的文化,结果秦砚所描绘的江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完全没有的侠肝义胆,只有阴谋算计,最后还强调拜金主义。”

  “你们这么说未免也有一些有失偏颇吧,秦砚又不是刻意在讲这些内容,更何况在《地球要塞》里,秦砚不也是一直在进行努力展现我们国家的形象吗?”

  “别说《地球要塞》,根本就没有看到华文化在哪里。算是秦砚拍的电影,不要忘了无论是电影发售还是小说原著,都是别人灯塔国的公司。

  这些声音甚嚣尘上,而且这些言论七真三假,的确可以让很多不明就里的观众产生疑惑。

  《生于淤泥》的确是曾经历史的痛楚,可是哪一个国家没有过弯路?所谓“以史为鉴”不应该是一句虚话,一味的粉饰太平只会让人失去警惕与敬畏之心。

  而这也是秦砚拍《生于淤泥》的一大原因,在别有用心的人口中却成为了秦砚拿着国家历史去谄媚西方审美。

  或许这些言论并不会直接对两部电影的票房造成多大的影响,但这些可是立场与原则问题,如果秦砚一旦被扣上一些奇怪的帽子,华砚后续的电影拍摄都会有很大麻烦。

  除了内容之外,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攻击方式。

  “说实话,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生于淤泥》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康城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有任何深层的主题吗?”

  “他的确想要表达一些问题,秦砚完全根本没有剖析到最核心的问题。这明明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政策的问题,他拍电影想表达什么呢?”

  “拍了电影还不是给他赚钱。我看秦砚现在就是在卖噱头,用农民工的痛苦来拍电影,吸引大家的关注度,其本质就是在赚钱罢了。”

  “老百姓到底有多痛苦他不关心,他只关心能不能给他攒名声、赚钱。”

  网上这些言论真的很可笑,当他们挑不出电影缺点的时候,就开始从电影制作人的私德去批判。

  本就是无中生有的问题,在春秋笔法之下看上去又似乎像那么一回事儿。

  很多路人对于真相如何并不关心,他们只想对秦砚进行审判。

  人类一向热衷于造神,同时又热衷于将神从云端上拉下来,狠狠踩在脚下。

  秦砚从身后抱着谢北杨,这几天为了避风头,二人难得在家里好好休息了一番。秦砚低声说道:

  “不要老是去看这些评论,他们只不过自己手里没有一头牛罢了。”

  谢北杨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很淡定的看待网友们对于《生于淤泥》的评价,事实上这是谢北杨从业以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他付出最多、最自信的一部,他怎么可能毫不在意。

  “别担心,我们不是早就做好准备吗?不要忘记我们拍这部电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