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 第14章

作者:青色兔子 标签: 天之骄子 爽文 穿越重生

  董卓想要迁都回关中,凭借山川之势,改变这种腹背受敌的局面。

  刘协两辈子做皇帝,如今又要回到熟悉的关中,却不知道过了四百年,那咸阳城中的月亮依旧高悬明亮否。

第21章

  这日洛阳皇宫之中,刘协正跟着卢植一对一上课。

  要知道卢植乃是海内大儒,门下弟子无数,后世比较知名的便有刘备、公孙瓒等人。连曹操戎马生涯之中,都派人去给卢植扫墓,给他写诗悼念。

  多年前刘备、公孙瓒等人跟随卢植学习之时,都是好多人一同听课。

  像刘协这样,以九岁的年纪,能得到卢植一对一授课的,天下唯有皇帝一人了。

  董卓却怒气冲冲闯了进来。

  他入皇宫,就好似逛自己家后花园一样。

  不过董卓不怎么逛后花园,也不怎么来皇宫找小皇帝罢了。

  他若来时,必然是有事要拿这皇宫里的“小傀儡”一用。

  卢植课上到一半,被人打断,极为不悦,脸色一变,眼看就要面斥董卓。

  刘协跟着卢植上了两天课,早已摸清了他的脾性,此刻在案几握住了老师的手,示意他敛下情绪,这才转向董卓,笑问道:“是谁惹仲颖生气了?”

  董卓怒问道:“陛下身边的郎官呢?”

  这问的是曹昂与淳至阳。

  刘协不慌不忙道:“朕听闻白波贼卷土重来,虽有心杀贼,无奈年幼力微,只能派遣身边郎官前去,也算代朕平乱了。”他心里清楚,这事绝不至于叫董卓如此大怒而来问责,因又问道:“仲颖为何生气,可是朝中有人行事不妥?”

  董卓却仍不肯说,只掏出一份诏书,叫皇帝按章,道:“此前征召关中将军皇甫嵩,他不肯前来。如今天子亲征他来洛阳守城,他总不能再推诿。”

  刘协并不多问,在诏书上用印,看他将诏书交给底下人送出去,又问道:“仲颖此来,可是为迁都一事?”

  董卓被说中来意,索性在皇帝对面坐下来,浑然没把卢植看在眼里,一径怒道:“朝中重臣尽是些酸儒,难成大事!如今白波贼作乱,各地叛军不断,袁术手下的贼子孙坚都已压到了洛阳之南的大壁坞,距离皇宫不过百里。若不是臣派兵抵挡,这些叛军一两日内便能杀入宫中来!”

  刘协配合得问道:“叛军这等猖獗,朝廷该如何是好?”

  董卓道:“唯今之计,自然是西迁,总不能留在洛阳挨打。偏偏杨彪、黄琬、荀爽这些酸儒跳出来阻挠。他们只会叽叽歪歪,有本事倒是去杀退那些叛军啊!还不是我的人在前线流血阻击!”

  董卓想到迁都这个办法,本以为实施很容易。谁知道朝中大臣没有人支持。董卓在洛阳城中混了半年,也懂了些文化人的招数,于是叫人弄出来一本《石包谶》,说是后汉十一世的皇帝要迁都。

  可是董卓万万没想到,玩这种虚的,朝中士族党人是他的祖师爷爷。董卓话一放出去,朝臣立时把他驳得站都站不稳了。

  董卓真恨不能杀了杨彪等人,然而此刻腹背受敌,总不能内部再起纷乱,愤怒无奈之下,又想起皇宫里的傀儡小皇帝来。

  刘协心知朝臣与董卓立场不同,想的自然不是一回事。

  就算袁绍等人当真攻进洛阳来,在朝中重臣看来,那也是一伙的。董卓显然不这么想。而且西迁之后,离董卓起家的凉州更近了,补给等各方面减轻负担不必提,就是他手下将士们也会稍解思乡之情。

  然而大家立场不同并不重要。

  最关键的是,此刻洛阳城中董卓掌握兵权。

  刘协显然不像看不清形势的朝臣,闻言平静道:“果如仲颖所言,迁都西行也是权宜之计。待到叛军平定,玉宇澄清之时,朕再率臣民东归便是。”

  卢植在旁听着,满脸不赞同,对这位尊贵的学生似是也有些失望。

  董卓却是大喜,道:“那陛下何不发一道诏书,叫朝中诸人闭嘴。洛阳危急,臣请陛下这便起身西行。”

  刘协道:“朕发诏书容易,西行也容易。不过朕有一则要求,还望仲颖答允。”

  “你说。”

  “洛阳城中百万民众西迁完成之前,朕不会动。”

  董卓一愣。

  刘协很清楚,董卓此刻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弄到关中去。一旦皇帝带着重臣离开,那么董卓既然已决定舍弃洛阳,就绝不会留下一个富足的洛阳去“资敌”。一旦他携百官西行,洛阳就会成为董卓帐下兵将放肆劫掠之地。

  董卓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会有这样一则要求。

  他现在只求将朝廷速迁入关中,闻言不悦道:“如今紧急,陛下自当先行。城中百万民众,迁徙之时,调令调整,这些多么麻烦费时,陛下在宫中哪里知道。自然该是陛下先行,民众随后。”

  刘协凝视着他,平静道:“如此,便请仲颖再行废立之事。”

  若是董卓不按照他说的做,不肯让洛阳百姓先行,他便要董卓再废了他,另择新君。

  此言一出,左右皆惊。

  董卓也没想到一向对他有求必应的小皇帝,竟有这样果敢坚毅的一面。

  卢植也觉动容,案几之下,反握住学生的手,以示嘉勉鼓舞之意。

  董卓怒瞪着刘协。

  刘协端坐安然,脊背挺直,平静地望入董卓眸中。

  殿中虽无厮杀,却仿佛响起了兵戈之声。

  董卓此刻陷在洛阳,腹背受敌,又无法掌控朝中重臣,除非是疯了,才会在这紧要关头再行废立之事。他脸色扭曲了一瞬,压下怒意,换了个笑脸,道:“陛下德行无亏,臣如何敢擅自废立?”又道:“便如陛下所言,臣这就派人安排洛阳城中民众西迁一事。”

  一时董卓退下,殿内又只剩了卢植与皇帝师徒二人。

  卢植年高,回想方才君臣对峙那一瞬的肃杀凛冽,仍觉心惊,低叹道:“若董贼果行废立之事,陛下当何以自处?”似是后怕感叹,又似是考校学生。

  就见上首小皇帝微微一笑,指尖翻过一页书,垂眸安然道:“他不敢。”

第22章

  刘协岿然不动,平静得上完这一堂课,就好似中途不曾被董卓闯入一般。

  卢植在旁见证了全程,不禁暗暗称奇,以为皇帝年纪虽小,却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

  一时卢植授课完毕,告辞退下。

  刘协却问左右道:“那皇甫嵩将军可有亲眷在洛阳?”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坚恰在洛阳。

  皇帝要见谁,还是很迅速的。

  皇甫寿坚奉召前来,心中忐忑。

  刘协见了皇甫寿坚,却也没有旁的话,只观望了他两眼,笑道:“倒也并不如何出奇。”

  皇甫寿坚不解,小心求问。

  刘协笑道:“仲颖两度召见你父亲皇甫嵩,朕想这等得用之人,子嗣必然也不同凡响。如今一见,却也不过如此。”

  皇甫寿坚大惊。

  父亲与董卓积怨甚深,董卓再度召见父亲,恐怕是要一解旧恨。

  原来皇甫嵩乃是朝廷上将。去年凉州叛军作乱,灵帝曾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手下就管着为前将军的董卓。当时两人作战方针不同,皇甫嵩不曾采纳董卓的建议。董卓便心中不悦。后来叛军撤退,皇甫嵩起兵追击,而董卓劝阻,两人又有分歧。结果证明皇甫嵩是对的,大破叛军,斩杀万人。

  董卓既惭且愧,心中却愈发不喜皇甫嵩。

  等到灵帝病重,想要解去董卓手中兵权,要他离开凉州,去做并州牧之时,就是让他把军权转交给皇甫嵩。彼时董卓不肯从命。皇甫嵩上奏朝廷。两人的梁子就算是彻底结下了。

  皇甫寿坚身在洛阳,了解情况,心道,如今讨伐董卓的联军压到了洛阳,董卓怕腹背受敌,这是要将父亲召来洛阳,好解去他手中的关中兵权,之后……

  刘协看皇甫寿坚面上惊恐之色,便知他明白过来了,因以手掩口,打了个呵欠,疲乏道:“朕上了一日课,也倦了。你去吧。”

  皇甫寿坚忙忙退下,赶回家修书给父亲,要他万万不可应召前来。

  家书写了一半,皇甫寿坚提到皇帝召见他一事,忽然微微一愣,小皇帝此举,究竟是有心还是无意?

  这一点别说是皇甫寿坚看不明白,就是贴身服侍小皇帝的闵贡也想不明白。

  闵贡这一日日看着,见小皇帝虽然年纪不大,可行为举止却只有一个“高深莫测”可以形容。好在他也不必较真去思索皇帝行动背后的含义,他只需如实上报给王允知晓便是了。

  而另一边董卓想要迁都西行,舍弃洛阳,却被皇帝以废立胁迫,不得不先着手令百姓先行。形势比人强,就好比皇帝答应西行一样,董卓眼下也只能答应皇帝的要求,可是心中却深以为恨。

  董卓离开皇宫后,毫不掩饰自己的恼怒。

  董卓身边跟随的部将也就很快了解了情况,有人便对董卓进言道:“皇帝年幼,怎么会有这等想法?必然是皇帝身边的人教唆的。”

  这说法吻合了董卓的猜想。

  毕竟这小半年来,小皇帝对他可谓有求必应,这是第一次旗帜鲜明违逆他的意思。以小皇帝的年纪,董卓很怀疑这要求能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若说是旁人教坏了小皇帝,那除了卢植不做第二人想。

  这卢植当真可恶!

  卢植还做尚书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当众给他下不来台。若不是因为卢植名声实在太大,董卓早就想杀了他。没想到上次放过了他,却是错了。

  董卓思来想去,刚好又要往袁绍军中派人作为特使,不由心生一计。

  一份精挑细选的安抚特使团名单出炉了,他们分别是帝师卢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将吴修、越骑校尉王环等一系列重臣。

  这里面除了卢植此前被罢免了尚书一职外,其余人全都是品秩两千石的高官,是汉时最高一级的官员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不怎么配合董卓的,出身都是士族党人。

  董卓早就看他们不顺眼,借此机会打包叫他们滚得远远的。

  古来两军交战,都是不斩来使的。

  更何况在士族党人看来,他们与四世三公的袁氏那是一根藤上的瓜。

  所以这些名单上的人便收拾收拾行囊,没什么心理负担得准备上路了。

  刘协这日在宫中上完课。

  卢植道:“臣要往前线与安抚袁绍等人,次日起的课程便需陛下自修了。”

  刘协微微一愣,皱眉道:“老师要往袁绍军中去?”

  卢植见他关切,心中一暖,安慰道:“并无危险。袁绍如今驻扎在河内郡怀县,距离洛阳不过百里。臣若骑马前去,不过半日可至。若一切顺利,陛下过一日便又能如常上课了。”

  “不可。”刘协断然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朕不可一日无师。”

  卢植一愣,皇帝这话说得真好。

  作学问,的确不可一日废止,不过……

  刘协却不给他“不过”的机会,转脸对闵贡道:“你去告诉王允,就说朕这里学业一日都耽搁不得。卢子干(卢植字)不能往袁绍军中去。叫他另外择人补上。”

  半年相处下来,董卓对王允颇为信任了。什么事情交给王允去做,他总是做得细致又妥帖。所以董卓也逐渐习惯了把具体细务交给王允去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