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玖
范玉笙怒道:“神鬼之说,当然不可信!”
那人却转向杨广怀:“听说杨相也擅占卜测算之道,不知杨相可有高见?”
范玉笙立刻瞪向杨广怀,似乎只要对方说出不利于楼喻的话,他就跟对方拼命。
杨广怀暗叹一声,觉得陛下当真耍得他们团团转。
“杨某以为,陛下如今春秋鼎盛,不必急于后宫之事,待百姓淡忘批语,再做打算也不迟。”
范玉笙松了口气。
他立刻附言:“陛下,微臣同意杨相所言。”
这的确是眼下最合适的法子了。
其余朝臣皆附和。
楼喻故作不虞:“也只能这样了。”
再过几年,等他掌控一切权柄,这些人将再也没法干涉他。
除杨广怀,谁也不知道,他们已经踏入楼喻的陷阱里了。
白驹过隙,流光瞬息。
八月中旬,全国上下迎来秋收,因数次战乱,除八州外,今年各地的收成都比不上往年。
但令人惊异的是,单庆州和沧州两州的粮食产量,就赶得上其余四五个州加起来的粮食总量!
农部尚书林大井,在朝堂上汇报各州收成情况后,殿内一片寂静。
不论是庆州嫡系,还是土著京官,皆深感动容。
庆州嫡系虽已习惯庆州和沧州的产量,但他们以前没跟全国对比过,不知道原来庆州和沧州是这么厉害的存在。
土著京官从未去过庆州,最多从报纸上看到庆州或沧州丰收的喜悦,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他娘的是真的大丰收啊!
如果全国上下都有这样的粮食产量,何愁国家不富强,百姓不安康?
林大井继续汇报:“除庆州与沧州外,江州试验田的甘薯也收获颇丰。陛下,微臣以为,土豆和甘薯种植方式简易,亩产较高,且适应我朝大多数州府的气候与土壤,若是在全国进行推广,定能造福社稷!”
一些土著京官没见过土豆和甘薯,都有些不信。
“敢问林尚书,这土豆和甘薯,当真能与麦子相比?”
林大井说:“土豆和甘薯皆可饱腹,不过不如谷物耐储。”
麦谷可以存放好多年,作为储备粮,但土豆和甘薯的存储时间有限,这是它们的缺点。
“那为何还要推广?”
林大井一门心思从事农业,嘴比较笨拙,只干巴巴地道:“土豆和甘薯好伺候,比种麦子要简单,而且推广并非是要取代麦子,有些地方不适合种麦子,反而适合种土豆和甘薯,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
官员们保守得很,觉得这件事关乎国计民生,不能马虎,遂不同意。
霍延断然出列道:“陛下,臣同意林尚书所言。我朝疆域辽阔,各地气候与土壤皆有区别,是以,虽大部分地域都种植小麦,但南方却多种植稻米。据说土豆耐旱耐寒,应该非常适应北方气候,甚至是西北。”
“定国公所言有理。”楼喻颔首道,“西北乃我国边防重镇,可年年收成不高,将士和百姓们经常饿肚子,朕心难安。若是西北军民能用土豆填饱肚子,当是一大幸事啊。林爱卿,推广土豆和甘薯一事,便交由农部去做。”
“臣遵旨!”
其余大臣还想反对来着,但林大井没有给他们机会,继续汇报:“陛下,棉花御寒保暖,同样可以进行推广。”
楼喻想了想道:“棉花生长期过长,且极耗地力,必须要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推广种植。再者,若是农部能提高各类农作物的亩产,朕必有重赏。”
“臣遵旨!”
退朝之后,楼喻照例来到勤政殿处理政务,不忘吩咐冯二笔:
“朝臣们天不亮就得上朝,肯定来不及好好用上一顿早膳,从御膳房取些备好的土豆和甘薯,趁热给他们送去。”
冯二笔应声去办。
九部的衙门就在皇城里,朝臣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匆匆吃几口垫个肚子,赶来广德殿上朝。
等朝会结束,他们便用钱财委托一些底层宫侍去宫门取些食物。
宫门外,各府的小厮都拎着食盒等候。
这是皇城的潜规则,守门的禁卫军每天都得检查各府的食盒。
各部的大人们都殷切期盼着食物的到来。
结果自家食盒没等到,却等来了御赐之食!
冯二笔笑着道:“陛下体念诸位大人辛苦,特意吩咐御膳房做了一些吃食,用以犒劳诸位。”
众人跪地:“臣等叩谢陛下恩赐!”
“都摆上。”冯二笔吩咐宫侍。
御盒打开,一股奇特的味道瞬间充盈整间屋子。
真香!
楼喻让御膳房做的是烤甘薯与土豆泥。
为了保持吃相优雅,烤甘薯旁还配了一柄小勺,可以挖着吃。
众臣经宫侍教导后,纷纷撕开表皮,用小勺挖出里面红彤彤的薯肉,放到嘴巴里。
清甜的味道瞬间驱散所有的饥饿感。
真好吃!
土豆泥上覆了一层特殊的酱料,却不会影响土豆原本的味道,土豆泥细腻软糯的口感同样让众臣赞不绝口。
一只甘薯,一碗土豆泥,就已经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有机灵的大臣问:“冯总管,莫非这就是林尚书说的土豆与甘薯?”
冯二笔颔首:“没错,土豆和甘薯丰收后,一些品相上乘的立刻被送进宫里,陛下便想让诸位尝尝鲜。”
“确实美味!若能得推广,的确是我大盛百姓之福!”
一顿就把人给俘获了。
其余大臣尽皆同意。
是他们狭隘了,这么好吃的粮食,就应该多种一些嘛!
秋收之后,眼看着楼喻的生辰就要到了。
但奇怪的是,霍延这几天都忙得不见人影。
楼喻纳闷问冯二笔:“定国公这几日都在忙什么?”
“奴也不知道。”冯二笔摇摇头。
定国公的行踪他哪里能打听呦。
霍延身上有好几个头衔。
定国公是爵位;天下兵马大元帅掌天下征伐,只有遇上战事,他才会忙于军务;至于西北统帅,如今西北由杨继安代为统帅,按理说他应该算不上忙。
除了平日里总领禁卫军和京畿驻军的军务,霍延剩余时间都是和楼喻待在一起的。
怎么越接近生辰越没影儿了呢?
冯二笔脑中灵光一闪:“陛下,定国公会不会是在秘密准备生辰礼?”
楼喻眸光顿亮:“这倒是有可能。”
这几年,楼喻每年生辰都会收到霍延的礼物,都是各式各样的吉语印。
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每一句吉语都承载着霍延虔诚的祝福。
这次不会是要刻一个大的,才花费这么长时间吧?
算了,等生辰那日就会知道了。
楼喻对自己的生辰宴并不感兴趣,倒是对二姐他们迟迟未归觉得奇怪。
从京城送信到占南,快马加鞭需要二十天左右。
楼喻是五月末送出的信,不出意外,六月下旬肯定能到。
如果二姐他们从六月下旬就出发,正常情况不可能将近两个月都到不了京城。
就算他们有事脱不开身,也会送信前来解释说明。
他之前已让暗部去调查,看时间,应该快了吧。
正想着,冯三墨前来禀报。
“陛下,暗部查探到,宁宣长公主与驸马如今已不在占州府,行踪不明。”
占州就是占南,只是因为以前太靠南方,那个地儿不归中央朝廷管,大家都称呼“占南”。
后来开国皇帝派兵收服占南,改为“占州”。
也就是说,占州在本朝之前,一直都处于部族自治的状态。
当地部族根深叶茂,根本不服朝廷管辖,彼此之间矛盾逐渐加剧,近些年来频频擦出火花。
驸马梁霈在占州任知府,曾屡次上书朝廷,朝廷却坐视不理。
或许对惠宗来说,南边那些穷山恶水,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楼喻即位不久,之前着手于各地战后重建工作,没能腾开手去治理南方,但二姐一直未归,让他不得不谨慎多思,遂让暗部去查。
未料,竟是这样一个结果。
占州的知府和妻子竟不翼而飞!
楼喻皱眉:“连暗部都没能发现公主和驸马的踪迹?”
“还在查。”冯三墨惭愧道。
楼喻目中厉色闪过:“州府驻军呢?”
“驻军尚在府城,公主和驸马是在回京路上不见的。”
楼喻:“……”
楼菱和梁霈入京面圣,肯定会携带贡品,并有随行护卫。
这么显眼的队伍,却一点痕迹都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