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邪神之后 第124章

作者:一口果 标签: 灵异神怪 爽文 穿越重生

  他若是这样容易信任一个人,只怕也活不到成为七纹领的时候。

  一行人之前所停之地与甘南城相距不远,沿官道而行,很快就看见了甘南城高高的城墙。

  甘南城是一座不小的城池,城外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与田庄,这个季节正是收获的时候,过去每年的这个时节,田上都是割过后齐刷刷的麦茬,在夕阳下呈现一片暗金色。但是现在,这些田已经被一人多高的野草淹没了。在没有人清理的时候,它们野蛮的生命力足以吞没每一寸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好的,它们生得出这样旺盛的野草,也长得起谷粒饱满的粮,那是世上医治饥馑最好的药。只可惜,在之前的灾难中,能够打理土地的人都已经逃了。

  收获是需要时间的,但人却是每天都要吃饭的。灾荒刚开始的时候,还有老人家宁可饿死也要留下粮种,那是他儿孙明年活命的希望。可是后来就没有人留粮种了,再留下去,家里最后一个人也活不下去。但吃了粮种,又能活多久呢?吃了树皮,又能活多久呢?吃了草根,又能活多久呢?

  饥荒是一场病。大地厚德载物,滋养万物生长,就在那里;人们有手有脚,不吝花费力气,就在那里。这样的大地和这样的人们都在,可是地却要荒芜,人却要饿死。

  连天上寻不到一粒种子以果腹的鸟雀都不敢落下停歇,直到疲惫的翅膀再也撑不住一次扇动,直直坠到地上,被饥饿的人扑过去捡起,来不及拔毛就用惨白的牙齿撕扯。

  马蹄嘚嘚。

  戒律司的人在官道上疾驰而过。

  官道本是不允许平民百姓走的,但眼下这个时节也没多少人在意这个了。官道是最平整、最好走的道路,意味着相对安全和节省体力,而这两样对于逃荒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与这些衣衫破旧形容狼狈的逃荒者相比,戒律司的骑队在官道上实在是太显眼了。那一匹匹膘肥体壮的马,在平日里代表的是让人们避之不及的权势,而在现在,它们代表着肉。

  普通人是永远无法理解快要饿死的饥民的,但他们看得见。戒律司骑队已经遇到过很多次饥民,每一次都会被拦路乞食,饿急眼的人连奔马都敢拦,若是真停下来,只会被从马上扯下来,再被撕夺走身上每一点可用之物。至于那些马,则会成为饥民们的口中之食。

  戒律司的骑队应对这些饥民已经很有经验了,他们不会停下来,但也不会任由马在人身上踏过去。他们有术法。

  但这一次,戒律司中的人们却并没有用上他们的术法。这些逃荒的饥民并没有上来阻拦,对这一行格格不入的骑队最多只是投注一次目光,接着就继续向城门处赶路。他们眼中不是常见的那种能活一天是一天的麻木,他们眼睛里有着光。

  这原因也很简单。在这条官道上,除了逃荒者和像戒律司这样穿着打扮一看就不是逃荒者的人外,还有这一群身穿灰、黑两色布衣的人在维持秩序。

  这些灰黑布衣人从城门外半里处就开始吆喝,告诉逃难来的人莫要争抢,前面城门口有免费放粮的,排队可以进城,城中有活干,可以换粮。

  他们每个人腰上都缠着一个大布兜和一个水葫芦,分别看顾着一处路段,一旦看见有逃难来的人体力不支,就从布兜里取出干饼就着葫芦里的水喂食,把人带到路旁树荫下歇息,等他们缓过来后再让他们继续到城门口排队。

  这些人用随身的食物救人且并不吝惜,城门口长长的排队队伍也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逃荒的人也相信他们的话,只要还能勉力支撑就坚持着往城门走去。

  有被喂完食水扶到路旁休息的逃荒者,向旁边身穿黑灰两色布衣的人问道:“真的有那么多粮吗?就这么分给我们吗?”

  这话里满是不安,他一问出口,周围其他同样暂歇于此的人也都竖起耳朵看了过来。

  “你放心!”那人保证道,“粮食肯定是够的,但也不是白发,刚进城的可以领几天的粮,但之后就得干活儿了,也不是什么难活儿,有手艺的按手艺分配,没手艺的也有活儿干。”

  “像我,我也是逃荒的,就比你们早来了半个月。我现在这儿就是分配给我的活儿,这半个月来一直都是这样,只要有逃荒来的人,就都收留!都有活儿干,有得吃穿!”

  他拍着胸脯对人们保证,从脸上的皱纹与手上的茧子都能看出来,这的的确确就是个普通人,身上还有着之前所受的苦难痕迹。

  由这样一个人所给出的保证,无疑是让逃荒的人们安心的。

  但人们还是难免心有疑虑,继续问道:“我们这么多人,粮食怎么够呢?”

  那人没有丝毫不耐,回答道:“如果是普通大户人家放粮,那肯定是不够的。”

  别说普通人家,按照这么个收法,就连官仓恐怕都是不够的。他们大多都是普通的农人,对高山流水的东西或许一窍不通,但对粮食绝对是最敏感的。

  可身穿灰黑两色衣的人却很自豪地接着道:“但给我们发粮的,可不是那些大户或官老爷,而是神仙!玄清教的神仙!”

  神仙可是会法术的,当然能有很多、很多的粮食了!

  其他逃荒者们听完之后,果然放下了心,纷纷喜道:“原来是玄清教的活神仙们!”“太好了!”“再也不用跑了!”

  对于这些普通的农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也不需要清楚玄清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教派,他们只要知道玄清教是个修行者们的门派,修行者是会法术的,能够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自然也能够变出许多粮食来,这是个很合理的逻辑。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其他诸侯国,本来都是不至于使人惊讶的,可这样的一幕,却偏偏发生在了梁国。

  梁国是个邪派林立的国家,修士在普通人中的名声并不好。就像漓池在刚进入梁国边境,给遇到鬼打墙的徐田和徐立二人指路时,徐田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是梁国的人在多年生活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比起帮助凡人,梁国的修行者们更有可能做出的事情是拿他们的心念、血肉,乃至魂魄来修炼。

  但在这里,身穿灰黑两色服的人只是提到了玄清教的名字,这些逃荒者们就真心实意地安下心来。

  玄清教在梁国凡人中,已经悄无声息地树立起了这样的名声。这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跟随在后面的骑队中已经有人不自觉皱起了眉,陶锡却面色如常。一行人转眼就走到城门外。

  现在这座城的管控很严,门口列着士兵,并不许直接进入。城门外被划分为了三个区域,一个是给逃荒者发粥的队伍、一个是给准备进城的人发号码牌的地方,最后一个则是给领了号码牌的人等待进城时休息的区域,有一座临时搭起来的茶棚,里面三三两两坐了几个人,还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跛脚老翁在卖茶。

  骑队停在茶棚外翻身下马,茶棚里的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支骑队,一个个暗自打量着他们,卖茶的跛脚老翁反倒成了最淡定的一个,在看到又有人来之后,就捧着一摞粗瓷碗准备提壶倒茶。

  跛脚老翁确确实实就只是一个普通人,瘦而皱的脸和筋络凸起的手上刻满了苦难的痕迹。他也是一个被甘南城收留的逃荒者,能够坐在这茶棚里的人,无论高高在上的修行者还是凡间富贵的权势,与他之间的差距都太远了。当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究竟是差一座天渊还是一百座天渊就都没什么区别了。无论这些坐在茶棚里的人有什么打算,都不是他一个险些死在饥荒中的老翁能够影响的,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去在意他们呢?

  一道清风悄然落在旁边,显化出衣袍暗青的身影。他出现得太过自然,明明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但却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异常,仿佛他本来就应该在那里一样。

  不必陶锡吩咐,就已经有一个两纹领便去领号码牌那里排队去了。

  坐进茶棚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打量他们。他们领子上的海纹实在太过瞩目。大劫开始后,梁国虽乱,但戒律司的威势犹在,更何况陶锡领子上足有七道海纹。

  梁国之中,人人都知道有戒律司出没的地方,必然是发生了与修士有关的事情。戒律司出门办事自然也不会永远都这么一副显眼的打扮。所谓明察暗访,既要有明察,也要有暗访。陶锡一行人所负责的并不是对玄清教进行暗访,大劫开始这么久,玄清教的势力飞快扩张,现在已经比秃头上的虱子还要显眼了,都到了这个地步,戒律司还要隐藏身份假装自己没发现玄清教才是愚蠢。

  不过,虽然此次是冲着玄清教来的,陶锡更多的心思还是留在李泉身上。

  老翁提着壶,拖着脚走过来挨个儿给倒了碗茶,收了茶钱后,又被旁边别的客人叫去问话。

  那客人在问甘南城中的情况,但实际上意指的却是玄清教。跛脚老翁不知有没有听出来,但客人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倒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意思。甘南城原本的太守还活着,名义上也仍然是他在执掌甘南城,但实际上……他要么是受玄清教所胁、要么就是与玄清教合作,如今的甘南城无疑已经落入玄清教的掌控之中。

  这让戒律司中人听得直皱眉的事,在老翁口中却是十分令人欢喜的一件事。他称玄清教中的人为救苦救难的活神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陶锡一面与漓池聊天,另一面轻轻打了个手势。

  一个三纹领对老翁搭话道:“老人家,太守还在,为何只感念玄清教,却不念梁国之恩呢?莫非这太守做得不好吗?”

  老翁被这话问得愣了一下,才道:“我不知道太守做得好不好,我只知道我在路上听人说这里有玄清教的神仙在放粮,我来到这里后,也是玄清教的神仙们救下了我和儿子还有小孙孙,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和活计,让我们能活下去。”

  茶棚里又来了新的客人,老翁答完后便不再言语,拖着跛脚去给新来的客人倒茶。

  戒律司中有几个人皱起眉,老翁说出的话他自己可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他们却明白这代表了什么。甘南城是梁土,城池屋舍是梁所建,然而现在玄清教的名却盖过了梁,这些人……已经只知玄清教而不知梁了。

  新来的客人披着一件黑缎织银的连帽薄斗篷,走进来的时候并不太引人注意,此时摘下兜帽解了斗篷,露出斗篷下用金银线绣着忍冬纹的正紫色锦衣和一张透光白玉似的脸来,狭长的目一挑,横斜向戒律司中的几个人,冷笑道:“怎么?百姓命贱,高高在上的官家懒得救人,却又嫌玄清教抢了梁国的风头,看不惯?”

  这话的意思太过恶毒,戒律司中几个年轻人脸上透出怒意,却没有擅自接话。

  陶锡转头看向这新来的客人,他神色平静得很,丝毫没有被激怒的模样,语气也很平和:“救人是功德事,百姓无辜,无论是谁救了人,都是在做功德,没有什么看不看得惯的。但这世间,不是没有屠了人家满门,再伪装作救人的来救下一个活口,反倒成了人家恩人的事情。”

  “是吗?戒律司中的大人物既然如此说,想必是有所凭依的。不如说来听听?”锦衣人目色更冷,声如寒泉。他容颜极盛,衬着一身华服,更显得气势逼人,虽未显露出修士的气机,却也逼得戒律司中几个修为不够的年轻人脸色白了些许。

  陶锡稳如山岳,道:“受戒之人谈不上大人物,却也有些心得。世间机巧之人无论所布之局有多精妙,最终都绕不过一个坎。任他手笔绵密如隐雾中,最终结果都将显露出自身与其目的来。只要看那受益的人是谁,也就知晓动手的人是谁了。”

  大劫虽然难捱,但梁国积累亦丰厚,本不至于凄惨如此。劫中搅混水的偏门邪派多不胜数,但没有一个得到的好处像玄清教这样大——在大劫前,本没有几个人听说过玄清教的名字,但现在,落到玄清教手中的城池可不止甘南城一座。

  “戒律司中的七纹领果然思维敏捷无双。”锦衣人轻笑着拍了几下掌,忽然又笑容一收,面上再无一丝表情,轻声道,“我只问你一个问题。”

  “仍全由梁国掌控之城并不少,那些城,他们救人了吗?”

  陶锡未语,他也不必答。卖茶的跛脚老翁面上已经露出了苦恨之色。

  这些逃荒的人并不是最近才开始逃荒的,也不是一次就找到了甘南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走过了许多座不同的城池,便是逃到梁都外的也不是没有。但在靠近梁都十里外的时候,就被梁军驱逐了。

  原因很简单,那是梁都,怎么可以任由灾民冲击呢?

  有些地方虽设官仓,却连开仓放粮都不肯,原因也很简单,官粮有限饥民众多,若是不放粮便罢,放粮了就很有可能被饿疯了的灾民哄抢,他们会从抢官仓到抢有存粮的高门大户,再到抢还过得去的普通人家。

  这并非臆想,聚集成群化身暴徒的灾民并不少,许多只有栅栏篱笆卫护的小镇子,就是被灾民屠灭的。在活命的前提下,人的道德底线再容易降低不过,而有些底线一旦跌破,就再也回不来了。抢疯了的灾民开始可能还只是抢粮,可是被抢的人会反抗,反抗会激起仇恨,生活的落差会激起不平,不平会激起愤怒。

  既然反正都要打架,反正都会杀人,那么为什么又要只抢粮呢?

  柴禾、衣服、屋舍、女人……

  这世上的大部分人,在做过某些事情之后,并不会悔痛难受太久,因为人要活下去,就要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如果良心过不去,又不想折磨自己,那就只好把良心丢掉了。丢掉良心之后,世界会打开另一个模样。

  莫说那些化为暴徒的灾民,便是这些逃难到甘南城中的人,又有几个在逃难途中没有丢下过什么的呢?

  卖茶的老翁说玄清教救下了他和他儿子,还有他的小孙孙。不知他有没有小孙女,但他既然有儿子,那就是有媳妇的。他的媳妇呢?他的儿媳妇呢?逃荒了这么久,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逃荒中活下来的人,永远是男人比女人多,青壮比老幼多。

  但这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不能在面对这些受难的灾民时成为不救人的辩解理由。

  饥荒是一场病。生病的人都被扒下了一层皮,只剩赤裸的肌体挨那风沙打磨。可你能同情他的疼,却不能把那一张被扒下来的皮再展示给他看。不看的时候,这人还能挨着苦和疼像人一样活着,可你要是给他看了,他可能就做不了人了。

  新来的锦衣人接过茶碗,瓷白的手指像透着寒气,转眼就冰得茶碗上没有了热气。他在戒律司对过的桌旁坐下,没有理会默然无语的陶锡,看向旁边衣袍暗青的背琴人,一双狭长的眼半抬着,露出下半颗分明的黑眼珠,透出一点锐利的光来:“你怎么看呢?”

第101章

  “我看……”漓池不紧不慢地放下茶碗,“郁愤结心,恐迷自性,毁了自己的道,就不值当了。”

  他这一开口,茶棚里的人几乎都是一惊。锦衣人进来后,是一身夺人眼目的气势,令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去关注他。漓池却恰恰与之相反,他与一群引人注目的戒律司人走进来,衣着打扮却与他们全然不同,还坐在戒律司中七纹领的身旁。他本该是再引人注目不过,使所有人都好奇他的身份来历,但茶棚里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直到锦衣人抬眼询问,他们才恍然注意到这背琴的客人是如何的特殊。

  茶棚里的人们并不是没有看到漓池,只是觉得他似乎本来就该出现在那里,就像人们会忽视地上的野草、树干的纹理,太过理所当然的东西必然是会被忽略的,所以人们也像忽视这些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忽视了他。

  大道至简、润物无声,能做到这一点的,必然不是常人。茶棚里的人都注意起漓池来,他由无声无息乍然变作众人瞩目,倒也显得十分安然自在,只是对那锦衣人所问之话的回答,却是让人听不明白。

  戒律司的人身份自是不消说,锦衣人的身份虽然不能确认,但也能看出,他必然是与玄清教有关。他能够在所有人都没注意到背琴者的情况下,一语点破对方的存在,自身修为必然也不弱。从来到茶棚后,锦衣人所有的话都是围绕着玄清教救灾民的事情在针对戒律司,方才点出背琴者的一问也是在问此事,可这背琴者回答的话怎么看都不沾边。

  锦衣人闻言后,却面色不动,直直反问道:“此言何意?”

  陶锡是茶棚里这些人中知晓最多的一个,也是反应最快的一个,他虽然听不懂这两人是在打什么哑谜,但也模糊猜出来了些许。

  依照锦衣人显出来的性子,如果李泉前辈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回答是胡言的,只怕早被锦衣人反讥回去了。

  锦衣人反问了一句“此言何意?”,这句反问虽然没有透出什么信息,却隐含几分郑重。李泉前辈的话大约是答在了点子上。只是,锦衣人问的玄清教之事,李泉前辈答的……应该是锦衣人的心结。

  郁愤结心……陶锡正大光明地看着锦衣人的神色,他一进来就开始讥嘲戒律司,瞧着肆意,可却半点也看不出来心中有郁愤所结,亦是个心思深沉之辈。

  锦衣人指尖摩挲着粗瓷碗,更衬得冰白的手指如玉石雕琢,竟不太有活气。

  在所有人都留着一只耳朵准备听他接下来要说什么时,之前去领号码牌的那个二纹领回来了。他修为略低,靠近了才发现茶棚中气氛有异,但也来不及再做什么了,他目光往陶锡身上一扫,见没有什么指示,便如常走了过去。

  二纹领先交给陶锡两个牌子,再去给其他同僚分发号码牌。陶锡转手就将一个递给漓池,道:“前辈,这……”他的话才说到一半,就被一声冷笑打断了。

  “戒律司的人什么时候也守起了玄清教的规矩?”锦衣人刺道。

  他观察入微心思缜密,在之前的几句试探中虽然一直注意着漓池,却也没有忽视戒律司几人的细微反应,转眼已推断出了漓池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便正大光明地挖起人来,对漓池道:“你既然并非戒律司中人,又何必与他们在此久候?不若与我同入甘南城,且看它在玄清教手中是什么模样。”

  陶锡面色微冷,他性格沉稳,可也不是只会退让之人:“所以你们立了规矩,就是为了自己可以行使特权吗?”

  漓池的手忽然在他肩上轻轻一搭,陶锡耳边响起了只有他能听见的传音:“纠缠在乱麻里是没有意义的,找到线头才能剥丝抽茧。北地的边境,并不只有一个神树村值得注意。”

  漓池一手按着陶锡的肩从座位上站起,乌黑的目看着锦衣人:“那便去看看吧。”

  锦衣人嘴角一翘,没有接陶锡的话,率先走出了茶棚。

  陶锡始终未发一语,李泉前辈要做什么不是他能做主的,那个锦衣人没有领牌子却可以带人直接进入甘南城,无疑是玄清教中的高位。但他记下此事便罢,不必急着掺和。负责处理玄清教问题的并不止有他们这一支队伍,也不是现在才开始行动的。对于梁国的现状来说,玄清教并不是最急着需要处理的问题。

  大劫已经开始很久了,这些浑水摸鱼的邪教也不是今天才开始折腾的,但之前戒律司可没有像现在这样,把他这种平日负责常驻梁都的七纹领都当做普通的领队撒出去四处乱跑。

  陶锡对梁国内部的事情知道的远比其他人要多,就比如这一次,戒律司铺开来的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队伍,明面上的目的都是相类的针对某些在大劫中浑水摸鱼的势力,暗地中却另有任务——一个只有他们这些至少六纹领以上的领队才知道的真正任务。

  此代梁国国主名为胥昌,膝下只得一子一女,胥昌的年纪已经不小了,早早立下公子康为继承人,胥康青春正好,颇有仁厚贤明之相。几个月前,公子康因大劫而忧虑成疾,闭门休养,此后一直未曾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