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第180章

作者:肥皂有点滑 标签: 种田 爽文 美食 穿越重生

  莫少珩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也在想着即将开学的这些凉京的学生。

  为了减少朝廷的支出,朝廷招收的先生数量不会太多,朝廷也在摸索着最佳的施行之法。

  莫少珩给出的建议是一个先生负责七十个学生。

  这是极限了,莫少珩在大学的时候没少上集体大课,超出七十个人的话,老师的讲课效果会直线下降。

  无论是声音的传达,还是对学生的管理,这个数量已经算是多的了。

  而且……

  还能利用上一些教学工具,才能达到同时教育七十个学生的。

  比如,黑板。

  比如,粉笔。

  (晚上继续补上一章)

第64章 城中一片读书声(第二更)

  对于莫少珩来说,在没有电气设备的情况下,一个教室如果连黑板和粉笔都没有,都不能称是一个合格的教室。

  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象,光靠老师用嘴巴讲,而无法呈现内容,是怎样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的。

  黑板和粉笔,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但他的作用却巨大无比。

  也是一种时代发展后的产物呢。

  所以,莫少珩正在努力地研究这两样东西。

  务必在开学之前,制作出来。

  此时,凉京,已经汇聚来了不少读书人。

  因为凉京的郡试,就在凉京的贡院内。

  与上次不同的是,凉京周围的县,通过县试的读书人,也会到凉京贡院参考。

  众多的读书人,一涌进凉京城。

  到处都是捧着个漂亮杯子喝着奶茶的人。

  有的人手上,还拿着奇怪的装着食物的袋子。

  四周都能听到打斗声。

  小孩儿背着漂亮的小包包在巷子中串来串去。

  还有穿着一个“货”字衣服的小孩,走路的时候开心得脚儿都是甩起来的,无忧无虑。

  奇怪的是,无论谁招手,他们就裂开一口小白牙屁颠屁颠地跑过去。

  能听到奇怪的对话,“铜锣巷李府,天黑之前能送来一箱子咸鱼么?”

  怎么感觉,和他们的县,乃至和其他的城池,差距这么大呢?

  凉京的百姓,是一点一点的看着城内的变化,所以那种撕裂感其实还不怎么明显,但对于初入凉京的人来说,那种感觉就太显著了。

  当然也有人听说过一些关于凉京的事情,“那些打斗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三街之战?凉京贵族最新的玩法。”

  传说中的……

  周围的百姓:“……”

  也怪古时候的信息传播乏力,只能口口相传,而口口相传的结果就是,多经过几轮传播,真相往往面目全非。

  才进城的读书人,免不了要体验一把什么叫做新奇。

  找了一个合适的客栈住下。

  古人来到一个新地方,比现代人还能逛,因为平时出远门的机会少。

  他们也知道凉京肯定比他们县热闹,但没想到能热闹成这个样子。

  看看那几个街道,人都挤不进去了,还要往里面挤。

  当然,也有热心的当地百姓告诉他们,“别看那里挤,但你们来一趟凉京,若是不挤进去看一看,这凉京也白来了。”

  “看看挤在那里的,还是我们凉京的贵族呢。”

  “……”

  惊讶无比,不是说凉京的贵族金贵得很?怎么跟普通百姓一样,挤来挤去的。

  “呵,那是因为周围的房间都被其他贵族订完了。”

  “像他们这样想看三街之战,又菜瘾又大的,自然也只能挤在街上看了。”

  说得骄傲到了不行,哪里能有他们凉京这份热闹啊。

  当然他们对这些前来参加郡试的读书人也是十分尊敬的,谁知道其中什么人以后就成了官老爷了。

  凉京的热闹依旧,郡试也正式开始了。

  比起上一次,这一次场面更加的宏大。

  各位读书人也在相互打量着。

  都是经历过上一次统考的人,感觉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惺惺相惜的同时,又有些心有凄焉。

  也有特别多的共同的话题,这或许就是同期的一种感觉吧。

  在古时科举,同期考生,感情的确要深厚一些,有多少传奇的友情,都是在这样的同期考试中结下的。

  “也不知道今次的考题如何?”

  “怕是依旧……”

  但哪怕如此,还是有这么多人通过了县试。

  人才之多,何尝没有井底之蛙长了一番见识的感觉。

  这一次郡试的考题的确难,因为……出题人都是硬着头皮出的,再怎么也不能比县试简单。

  考生已经开始入贡院,和上次的规矩一样。等他们拿到考卷的时候,“……”

  不过比起上次如同无头苍蝇一样,这次还是好了不少。

  至少他们知道考卷会分成六个部分,除了他们平时经常学习的,还会考常识和律法。

  他们这三个月,可没少补这两方面的课,可以说,人手一本《北凉地志括》和《北凉律》。

  不得不说,将读书无用完全归咎与读书人,是十分不适当的。

  因为读书人读什么书,是朝廷引导的。

  与其说读书无用,还不如想想,改变一下考试的结构,很多人都忽略了本质上的东西,而怪罪到受害人头上。

  但,他们虽然知道要考的大致方向,但一拿到考卷,还是心中一震。

  明经,诗词,八股制艺也就罢了,考得深了不少,必是熟读诗书之人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但往论策题上一看。

  用语是古句式,有些拗口。

  “朝之政,义务而教,为何?”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有一政策,名义务教育,请阐述朝廷为何要实施此策。”

  竟然是时政。

  若是不知道义务教育的人,怕是连题目都看不懂。

  莫少珩出此题的时候,也说明了原由,“义务教育的法令已经贴到了各县,甚至也让传递了,朝廷会在通过郡试的学子中,挑选出来一批教书先生为朝廷效力。”

  “普通百姓也就罢了,但科举选仕,若是连北凉发生了什么大事都不关心,如何期待他以后时刻关注朝廷动向,配合朝廷施政。”

  大概就是,现代学生刚好遇到了考题是新闻联播里面的内容吧。

  若是不关心的,也就看一个题的表面。

  若是关心的,自然更加心有成竹一些。

  甚至仔细看过公告的,哪怕只是阐述公告的内容,都能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当然,你要是有真本事,能引经据殿讲出个一二三四五来,自然也是高分伺候。

  唯一绝对不能通过的,就是反着讲的。

  就比如现代公务员考试,你去批评体制一样。

  义务教育,国之重器,可以质疑和提出问题,能有独到的见解更好,但绝不允许反着来。

  然后就是律法题,直接上的实案。

  考试的内容,就是让用《北凉律》去判此案。

  学生:“……”

  他们也才因为上次的考试,多留意了一下《北凉律》。

  其实此题还真不是莫少珩出的。

  但对所有学子来说也是公平的,大家都只有三个月接触《北凉律》。

  若是有人,能用《北凉律》判案,自然能脱颖而出。

  六道题中,有四道题是他们熟悉的,哪怕偏科,也未必不会有机会,依旧是平均分数乙等以上,作为标准线,然后在标准线之上,择优选择。

  今次考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恐怕又是哀嚎连天。

  但总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

  当初莫少珩用“千军万马”来形容科举,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

  整整一天的考试。

  当晚霞出现时,众学子这才从贡院出来。

  莫少珩这次没有当评卷官,自从上次因为好奇去当了一次,简直感觉跟犯人一样,被关三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