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工种 第332章

作者:莫向晚 标签: 快穿 系统 穿越重生

如宗善这样,实在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同样,也不是求佛的态度。

等到广仁八卦完,痛快带着要借看的经书走人,纪墨看着他的背影轻叹,这也是憋得,恐怕本寺的人,都用不着他说这样的八卦,也就是广济这个从外头来的新人,才能让他如此畅快一谈。

“你叹什么?”

广济问他一句。

“为师父叹,遇到这样的友人,偶尔也会有些聒噪。”

纪墨答得老实,广济自己不是个爱谈论他人是非的,连对纪墨这个身边人的一些事情都不会过问,竟然耐着性子听这么多不感兴趣的话题,也是难的。

“友人吗?”

广济微微摇头,对此不甚赞同的样子。

在他眼中,广仁这个总是爱过来聊天的,不算友人?

纪墨挑眉,他开始想广济的择友标准是怎样,就是普通的友人也有很高的门槛吗?

“同为佛门弟子,不论友朋。”广济这样回答,透着些敷衍。

纪墨也没在意,这样的问题,算是各人理解问题,用不着如佛家经典那样上纲上线,是与非都不影响,也就无所谓知道真假与否。

寺庙经文多,他们在这里便住得久了些,不知何时,广仁许久不曾过来,再后来,纪墨有一次见到他与新挂单的某个青年和尚相谈甚欢,言语来往之间的热情,一如当初,让人看了,不由一笑,是这样啊。

第569章

两年后,广济带着纪墨离开那座寺庙,继续他们的行程,行李还是那么些,仿佛无增无减,可纪墨知道,无论是广济,还是自己,脑子里记住的经书都又增多了不少。

其后的几年间,他们保持着这样的旅行,路途之中遇到寺庙就会去挂单,若是没有遇到,就会借宿普通人家,偶尔也会给人请去做做法事,纪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在这样的实践之中完成学习的。

因为富贵人家的法事请来的僧人比较多,他们在法事结束之后,就会跟着附近的僧人一起,算是绕行一段路,到那里的寺庙挂单住上几日,看看他们那里的经文。

每一次从寺庙之中离开,他们都会默写部分经文留下来,同样,也会默背一些经文带走。

这一路走走停停,从未刻意到某个繁华城市之中体验一番红尘炼心,也不会刻意规避某处灾荒遍地的乡村,作为和尚的好处就是他们几乎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攻击,就算是饿红了眼的饥民,也不会朝和尚化缘。

当然,那种时候,他们自己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

广济的第一场大病就是饿出来的,那种时候,他都以为自己要不行了,看着纪墨,眼中的光似乎有一丝丝的悔意,比起那些因为蝗灾而不得不乞食他方的饥民,他们本可以不进入这样的一片地方,本来就没什么一定的路线,绕个路,并不费事儿,不过是广济为了践行心中信念,知道前方不妥,却仍然不肯绕行罢了。

“你怪我吗?”

抓着纪墨的手,说话的唇开启之间,那干裂的缝隙之中都不见血色,广济本来就不胖,这会儿更是瘦得人干一样,像是随时都要圆寂西去。

“没什么可怪的,我本来就要跟着师父走,这是我自己的决定。”

纪墨翘了翘唇角,同样的疼痛也在他的唇上,这是因为缺水,时间一晃好些年过去,他如今已经是个正式的受过戒的和尚了,既然如此,苦行僧也是僧,有什么好怪的。

饥饿,干渴,硬扛着体力上的折磨,走这一趟信仰之路,感觉还是格外不同的。

纪墨曾经修行过观想法,也曾在某个只能意会的高度上体会过一丝那种更高处的感觉,冥冥之中,不可尽言,他以为不可能复刻的感觉,在经历过这样的肉身折磨之后,反而若有近似之感,这说明什么?

一阶世界,和一阶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能够容纳的能量上限,未必真的能够让凡人成为佛祖,却可以让凡人感受到一些不同,也许,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广济的选择没有错。

所有不够坚定信仰的人,都走不成这样的一条路,而哪怕没有信仰,只要坚定心中的某种信念,完成这种堪称自我摧残的道路进化之后,也会有一丝丝的不同吧。

这样的不同可能不会体现在身体上,甚至是寿命上,但他们自身的精神,必然是受到了打磨的,如同钻石,会在精心的切割之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熠熠之光。

纪墨对这些,隐隐有所觉,他甚至是有些感激广济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的,否则,以自身好逸恶劳的性子来说,主动去折磨肉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唉……”

广济轻轻一叹,眼中有着失望。

“师父为何而叹?”纪墨不解,难道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他严守清规戒律,早课晚课,即便是在这种困难环境之中,也从无一刻松懈,做得还不够好吗?

许是自感大限或在此处,广济挑明了从未明说过的话题,“你不信佛。”

这一声,声音不大,却震得纪墨手都僵了一下,很快神色平和看向广济,就听广济继续说:“你也不信我。”

“我信师父的。”

纪墨反驳,他对系统挑选的师父人选,从来都是相信的,甚至相信他们自身的才能,甚于自己。

“你不信佛,亦不信我信的佛,你不该入佛门。”

有些事情,是从第一次相见就知道的,广济不想收纪墨为弟子,不是因为纪墨一开始的冒失急切,也不是因为他的聪慧不达标,表现不够好,而是因为他的眼中从无信仰。

€€€€一个信仰佛祖的人,是不会随意拿佛祖做幌子的。

梦中指点之语,看似是一个孩子天然而言,不可作伪,可对广济来说,那不过是属于孩童的另外一种天真手段,把恶行做得自然而然,全无恶意。

他包容了。

后来经过考察,广济是给了纪墨机会的,一次又一次,让他反悔的机会,也说服自己不答应的机会,可纪墨太坚定了,又太聪慧了,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

“我以为,你是我的考验。”

弟子问佛祖,为何世间有魔?

佛祖含笑不语。

为何不语?

不见魔焰涛涛,何来信仰虔诚?

不。

不是这样的答案。

而是破魔而立,始见如来。

那魔,是关卡,是门槛,是明心见性的一道门户,只有破开了,打开了,才能够见到门后端坐的佛祖,拈花而笑。

广济的唇边带着笑,他看着纪墨,不是指责,不是仇恨,满眼的平和从容,他以为,他是要度化他的,可最终发现他什么都没有变。

无论是怎样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所有的东西对他,都好像是隔了一层,无法深入其中。

“你心中无信,我度不了你。”

广济又是一叹,这一叹之中满是怅惘,度不了,便也见不了佛祖了。

纪墨早就平静下来,听着这番“其言也善”的话,他固然可以狡猾辩解,可他何必要争辩,这本来就是事实,他的确没有信仰,而无论佛学有多么值得称道的优点,甚至他会以之为生活态度,但,他依旧没办法信仰,这一点,就是他的硬伤。

像是个和尚的样子,却也就是“像”而已。

“我当自度。师父睡一会儿吧。”

纪墨劝着体力不支的广济睡下,等他睡着之后,他则背着人继续往外走,就是死也不能死在这里,要死在一个能够好好安葬的地方才可以。

结果,他们谁都没有死,暴雨来得突然,却给逃荒的队伍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哪怕之后很多人上吐下泻病了好久,可大雨淋头,多少人在雨中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捧着那天上来的水,大口饮下,便是本来就生了病的,淋了这场雨,反而有了些轻松之感。

活下来之后,广济就没再跟纪墨谈论过这样的话题,师徒两个很有默契地就当那次谈话从来没有过,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继续前行。

直到广济的第二次大病,他这一次明白自己的身体是真的很不好了,停留在白云寺中,许久没再出门,而停留下来的日子,他就不断地默写经文,到后来,眼睛都看不清了,没办法写字,就直接背诵,背下来让纪墨写,这些经文是他在见到纪墨之前就收集到的,也到了必须要流传下来的时候了。

那一年,纪墨也有三十了,法号宗墨。

纪墨听着广济所述,边写边背,便是此时已经有了纸张,这些经文的数量上去了,也不是那么好携带的,总还是要记在脑子里才好,如此记忆,就又有了融会贯通的可能,同类的经文之中不同的谬误释义等,不必广济说,当他的脑子之中有了可对照的不止一本的同类经文之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问题都在哪里。

而广济并不为此做出勘正,他只是记忆,准备把这些带回法华寺,让大德高僧来完成勘正工作。

这样一来,对记忆的负担就大了很多,一样的经文之中总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再对比其他的同类经文,又有各自不同的地方,都要背诵记忆,实在是太过为难人了,搞不好就把所有错处都放在一篇经文之中了。

太过近似,反而更容易谬误。

纪墨对此,也不由皱眉,越是记忆力好,这种问题反而越发明显,好像人在记忆的时候总是会采用一种简便方法的记忆方式,并不会特别详细区分近似程度高的,如此一来,就更容易搞混。

若要就此勘正的话,他跟广济遇到的问题一样,自身都不够权威,哪怕纪墨认为自己的理解力足够完成这件事,但无法说服别人,做了也是白做,只有自己奉行的规矩是无法成为制度的。

为了方便记忆这些不同之处,他还特意弄了个小抄本,索引一样,专门写下了来自哪里的经文,据说出自哪里,是这样写的,而同类经文则是写成如何如何。

背诵,记忆,整理,不知不觉完成所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不知不觉,专业知识点的积累就到了“99”的数值上。

钟声回荡在山间,一声一声,纪墨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一片念经声中,合十垂眸,做梵呗之音,与广济送别。

此一去西行,不知是否也要取得真经。

第570章

晨光还在山岚之上,变幻的云海显现出异样的瑰丽来,纪墨在敲钟,一声声撞钟声唤醒了深山,也唤醒了寺中的僧众。

脚步声渐渐多了,来来回回的身影也多了,暗红色的僧衣若林海黄山之中点缀的花朵,带着另一种鲜活气,驱散了晨间的清冷,多了一丝暖意。

纪墨随着僧人的脚步来到大殿之中,站在靠后的位置上,诵经,一个人的声音汇入到僧众的声音之中,若那袅袅而起的青烟,一并飞入空中。

高高在上的佛祖俯视众生,仰头去看,慈眉善目的眉眼间隐含着笑意,笑对苍生,又或者把人间种种悲欢离合,付于一笑之中。

早课毕,走出大殿,自去房间之中打理了自己的包袱,离寺的申请早就送上去了,今日,就要走了。

“师兄真的要走吗?师兄的学问,留下来成为本寺僧众多好啊!”

来送别的师弟这样说着,脸上带着些不舍的样子,拉着包袱的手,不知道是要交付,还是要挽留。

“我能留下的经书都留下了,还要去其他的地方看看,师父的愿望,我会为之完成。”

纪墨浅笑着说。

“这样啊……”

听到他这样说,年轻的师弟不好再说什么,拎着包袱,送他出门。

走出寺门的时候,互相合十道别,长长的阶梯直通山下,纪墨走出两步,回眸,没有再合十,而是冲师弟挥了挥手,转过脸来,看着前路,喃喃:“以后就是一个人的路了。”

肩上的包袱,似乎平白多了些重量,沉甸甸的。

广济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汇总所有经书,无论是否有谬误,都把那些汇聚在一起,由着法华寺内的高僧大德做出勘定,这个一厢情愿的愿望,纪墨一直知道,所以,在最后答应下来,也很自然。

也就是答应之后,专业知识点满百。

那最后的一点来得如此突兀,纪墨反复回忆,也只能想到是自己答应了要帮广济传经回去,方才得了这最后的一点。

传经人,啊,传、经!

于是,一生辛苦,就是一个传经的工具人吗?

这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有点儿像是护道人的感觉,老工具人了!

不管怎样,这个要求总比信仰来得简单,不会太过苛求,纪墨也就没什么好挑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