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亭渡
宋老三知道他一心埋头苦读,心思不在种地上,笑呵呵的跟他说道:“傻孩子,谁家会嫌地多?那可是巴不得多种一点呢。”
就连地沟旁边那些边边角角都会撒上一些豆子油菜之类,全都给种上东西。
这些年,景朝逐渐恢复了元气。可国库里的钱依旧不够用,毕竟前几年北方打了几场仗,又加上高丽这场仗,光是拨下去的军饷就数以万计。
这户部每天都快把钱掰成两半花了,盯着国库盯着死紧,可再盯,这钱也不会生出钱来。
景帝想了许久,最后这才颁布了商人律法,做了一些改变的政策,为商人们行商提供一些更大的便利,这样也能进一步的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可商户的地位一旦提高了,自然就有反对的人站出来了。
首先就是那些大臣,苦口婆心的劝告,景帝冷飕飕的看了他们两眼,直接甩出一句话,谁能让国库充盈起来,他就取消这些律法。
这些大臣通通都不吭声了。要说来钱快,那肯定还得是经商啊。可是把经商的条件限制的死死的,还怎么赚钱?
于是没法子,不同意也得同意。最新拟定的律法就这么实施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改变,就是商户子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这条消息让那些商贾之人欣喜若狂,他们盼望了好久啊,没想到老天真的降好运给他们了。
一时之间天底下分成了两股声音,一股是那些反对这些律法的人,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抗议,毕竟这可是皇帝亲发的律法,朝廷上都没声响了,他们反对也没用。
另外一股则是商贾之人,有一些激动的行商之人直接在自家跪地磕头感谢圣上龙恩了。
翰林院因为这事儿也掀起了一阵热闹,律法刚刚颁布的第二天,宋声一进翰林院的门就听到同僚们纷纷议论,自然是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的人则是说道:“你说皇上是怎么想的?让那些商户子也参加科举,这以后可怎么得了哟,还给他们这些行商的人开了许多方便,那以后大家谁还愿意种田呀?干脆都去行商挣钱算了。”
“可不是吗,商人就是满身的铜臭味儿,谁想跟他们一起共事啊!也不知道咱们陛下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会颁布这样的律法呢?”
“小声点,陛下的心意岂是你我能揣摩的?”那人不愿意再跟他讨论下去了。
即便他们觉得这个律法再怎么不好,那也是圣上决定的事,他们在这里议论两句也就罢了,可万万不敢议论圣上,要是传到别人耳朵里,那这官还想不想做了?
这人默默的离他远了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诶老弟,凡事要往好处想。这行商挣钱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事。不种地就去做生意,你当这生意那么好做啊?外头那些摆小摊儿卖东西的人,你问问他们钱好挣不?”
“是啊,京城里那些铺子背后大多都是那些士族权贵,自己开门做生意有哪个那么好赚钱的。陛下考虑的挺对的,毕竟前面打了几场仗,国库空虚,这个时候可不就是那些商人贡献力量的时候嘛!”
南来北往的商人地位提高了,能够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国库不就容易充盈了?
在翰林院里头的人,除了他们这些真正通过科举考上的人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关系户。有些话他们敢说,宋声可不敢说。
宋声进了翰林院的门一直都闭口不言此事,皇上的决断竟然已经颁布施行了,再议论也没用,万一让别人听到一些不好的话,随便给编排添油加醋一番,说不准传出去的就不是你原话的意思了。
为官两载,宋声行事越发谨慎了。
可他不想参与讨论,架不住有人问他。
“宋大人,你怎么看待此事?”
宋声没想到一大早就碰上了蔡青云,这话是他问的。
宋声笑了笑,说道:“圣上自有决断,咱们为人臣子的,圣上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行了,旁的事情多说也无益。蔡大人觉得呢?”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蔡青云存了挖坑的心思,却没有想到对方如此谨慎,让他想找漏洞都找不到。
这件事儿在京城大家都议论的厉害,但谁都不敢放到明面上去说。
宋声早上才刚在办公房坐了一会儿,贺平就过来了。
他冷着个脸,强调了一遍,“关于圣上新颁布的律法,你们谁要是心存疑虑,可以来找我言说,但私底下禁止议论。再过三年,就到了翰林院擢考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外放做官,要是因为这件事儿被人抓住把柄,以后的前途还有没有,好好掂量掂量。”
贺平平时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能站出来说这话,肯定也是因为上头有人敲打了。再者他也是翰林院的人,若是有人在翰林院出了事,连累了整个翰林院,他面上也不好看。
虽然他们这是个清水衙门,但名声可是响亮的很。要是因为这事抹上了污点,贺平也好不到哪去,肯定会被追责的。
大家听完之后都默不作声了,不管别人怎么样,这事儿都跟宋声扯不上关系。
其实私心里来说,宋声觉得景帝颁布的这个律法还是利大于弊的。
可能真的会有一些老百姓放弃种田,转而投身商贾。可有些人说的也对,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你拿个东西出去卖,就能卖得出去吗?也是要有头脑,有策略的。
况且按照景朝现在这个国情来看,这个法子目前来看应当还是利于国情的。
此时的御书房。
景帝紧抿着唇,脸色面无表情,旁边跟着的太监大总管刘德福刘公公在旁边伺候都小心翼翼的。
旁人不知道,可他却了解这位他自小服侍的皇帝,他虽然脸上没表情,但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的心情很差劲。
自从律法颁布之后,朝堂上的大臣见劝谏也没用,就改写折子呈了上来。
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臣,都是出身士家大族,相当反对新的律法。
一连三日都在往上递折子,景帝的心情差到了极点,脸色逐渐难看起来。
刘德福在旁边伺候着都不敢吭声,帝王喜怒无常,都说伴君如伴虎,即便他陪了这位圣上几十年了,但在说话做事上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不对触动了天颜。
虽然大臣们无法阻止皇帝一意孤行颁发新的律法,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此放弃了。阻止这件事的方法还有很多,悄悄在背后使绊子,让这些措施不好进行下去,也是他们的手段。
景帝今天收到的折子里头,不光有那些老臣劝他收回成命的,还有一些对他忠心的臣子对律法实施之后现状的反馈。
都是在律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然光凭这几个老家伙上几道折子,他也不会如此生气。
刚才干儿子端过来的茶已经凉了,刘德福在旁边恭敬的说道:“陛下,茶凉了,老奴再去给您换一壶。”
景帝抬起手,揉了揉双鬓,又开始风头痛了。
他抬了抬手,说道:“不用了。”
他压根就没心情喝茶,桌子上堆了这么多折子,他看着就来气。
景帝已经算是勤政了,每天呈上来的折子再多,他基本上都会当天批完,即便是熬夜,也不会拖到第二天。
古代帝王大多都活不长久,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累的了。整个国家都需要他管理,那么多折子批都批不完,身体极容易累垮。这两年景帝明显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了。
景帝很是头疼,那些个老家伙就会给他使绊子,丝毫不让人省心。
“刘德福,朕感觉身子愈发不如从前了啊!”景帝感叹道。
刘德福诚惶诚恐地上前赶紧说道:“陛下就会说笑,您龙体康健,定会万寿无疆的。若是感觉有什么不适,院正就在太医院候着,把他招来给陛下瞧瞧?”
景帝摇摇头,“不用了,来来回回都是那些话 ,劝朕好好休息。朕也想好好休息啊,可你看看,这一个两个的,都不让朕省心!”
刘德福本来想说陛下如果实在烦心,可以与国师大人聊一聊,可转眼一想,国师大人压根不在朝中,也没办法替皇上排忧解难。
自从高丽的战事平息之后,一真大师就又云游去了,也不知去往何地。他的行踪一向成谜,就连陛下都不清楚,但刘德福敢说,整个大景,国师应该算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了。
于是他话到嘴边拐了个弯儿,说道:“要是国师大人在就好了,肯定能替陛下排忧解难的。”
景帝也叹了一声,“朕也想国师能一直待在京城,可国师不愿意,说什么凡事自有定数,不能强求。”
把他留在这里当国师当初还是他说了好久,对方才同意的。本来作为一国之君,他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命令一真让他待在京城里乖乖的做国师,可景帝知道那不可以。
因为他亲眼见识过一真的神通广大,天子承受天命,对这方面多少有一些忌惮。好在后面国师帮了他不少忙,也就随他去了。
等等,虽然国师不在京城,但国师之前一直想要收做关门弟子的人在京城啊。
虽然对方不同意修道入道门传承国师的衣钵,可四舍五入,也算是国师的弟子了吧。
景帝这么一想,干脆利落的道:“刘德福,朕记得。国师看中的那个弟子宋声,还在翰林院吧?去,宣他进宫,朕要见他。”
刘德福得了话,心中欣喜,赶紧说道:“老奴这就去。”
皇帝心情不好,他们这些跟在旁边伺候的人也战战兢兢的。刘德福对宋声印象还不错,这会儿也是发自内心的希望他能够替皇帝解决问题,让他们底下这些伺候的人能好过一点。
第215章
宋声还在翰林院的办公房里坐班,今天的事情比以往多,有几部新的藏书需要整理修补,还都是古书,非常珍贵。一个弄不好就容易没法保存,所以他整理的很慢,桌子上的茶都来不及喝,一直忙碌着。
一直到下午,他把一些重要的先整理完,剩下的打算慢慢弄。反正翰林院的活闲,不着急就一点一点做。
连着坐的有些久,他站起来去了趟茅房,茅房离他们这个办公房有些远,一来一回也要走不少路,算是活动身体了。
等他从茅房回来还没进屋,有人看见了他,赶紧喊道:“宋大人,你快些,皇上跟前儿的刘公公过来了,说要见你呢。”
宋声有些懵,皇上跟前的刘公公?那不就是大内总管刘德福吗?自己跟他也不熟,难道是皇上有事找他?
想到这儿,他赶紧快步走过去,刚进办公房,就看到刘公公在旁边站着,身边围了不少人,都是翰林院里头的人精,刘公公可是皇上跟前的红人,跟他交好,露个脸,没准哪天就被他提点能够面见皇上了。
刘公公活了这么些年,自认自己的眼光还是有几分毒的,他摆着一张笑呵呵的脸,也不多话,不冷不热的客气的说了几句。
看到宋声过来,立刻热情了起来,“我的宋大人哟,可算等到你了。快收拾收拾跟我走吧,陛下要见你,去的晚了陛下该等着急了。”
翰林院的众人没想到刘公公过来竟然是要请宋声入宫的。大家纷纷羡慕的眼红了,宋声怎么就那么好的运气,就连大内总管刘公公都来亲自请人了。
尤其是蔡青云,他自认自己出身学识都比宋声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在整个翰林院,他混的要比宋声好。
可即便是这样,在皇上还有一些权贵们的眼里,宋声的名声要比他响亮多了。
今天刘公公来的时候,他惊讶极了。结果一听是来找宋声的,他缩在衣袖里面的手不禁握紧了拳头,自己到底是哪点不如他了?
刚才那么多人上来跟刘公公搭话,刘公公都没正眼瞧过那些人,可偏偏跟他多说了两句。蔡青云本来还有一些隐隐自得,自己在刘公公面前还有几分面子。
可等到宋声一进屋,刘公公的脸色立马就变了,笑的那叫一个热情,跟刚才对待他的态度判若两人。蔡青云的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
宋声完全没注意到蔡青云的脸色,他一听是陛下要召见他,赶紧说道:“多谢刘公公提点,那咱们赶紧过去吧,我这边没什么要收拾的。”
他每天来翰林院办公,基本上不带什么东西。办公房什么都有,笔墨纸砚,还有茶杯,茶壶茶叶,一应俱全。
再加上身上穿的也是官服,就更没什么要收拾的了。
刘公公看他干脆利落,一点不磨磨唧唧的,眼里又多了几分欣赏。
在皇宫,尤其是在皇上跟前伺候了这么多年,要论人精,谁都没这个刘公公精。
今天在御前若无其事的提起国师,是巧合吗?
不是。
能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国师。可国师不在京,联想到之前宋声出的那些新奇的主意,他便装作不经意的提起了一句国师。
皇上这不就想起来宋声了吗?
宋声压根不知道是因为刘公公的提点,他才有了这次面见龙颜的机会。
能入刘公公眼中的人不多,即便是宋声,也是因为他或许能够帮皇帝解决问题,他这才稍作提点的。
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考虑,毕竟皇帝年纪大了,都说年纪越大,疑心病就会越重。而且最近皇上周身一股寒气环绕,他收的几个干儿子都不敢在御前伺候了。
刘公公来的时候是坐了轿子的,也是为了能让宋声快点进宫。这几天皇上脾气不好,等得久了,厌烦了也说不准。
上一篇:穿成土匪搞基建
下一篇:小美人在无限游戏里靠钓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