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依石
这是个力气活,铁锅太大,淀粉团越来越粘稠,秋华年只能用全身的力量推动一尺长的木铲在锅里来回上下搅动,很快胳膊就酸到几乎抬不起来。
以后得把补身体也列进计划了,秋华年在心里列表,九九和春生也比同龄孩子瘦弱,大家都要补起来,身体才是一切的本钱。
就这样不停搅拌了十分钟左右,锅里的淀粉团终于凝固到了一定程度,也没有那么粘锅了,秋华年判断到了火候,把淀粉团刮出来,给新做的方形模具里铺炒熟的玉米淀粉。
高粱饴的主材料是高粱淀粉,玉米淀粉只是顺带用一点,但秋华年磨粮食时却拿了同样多的玉米和高粱,这是他刻意为之的障眼法。
这样一来,就算接下来有人想破译高粱饴的做法,也想不到玉米根本不在糖里面,只是用来防粘。
加上先提取淀粉再做糖的方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研究透的,所以秋华年有足够的时间用独家高粱饴赚到第一桶金。
秋华年把三个一升大小的模具填满高粱饴,放到阴凉处的架子上等它们冷却,九九和春生也起床了。
秋华年觉得小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刻意没有叫醒他们,但九九和春生起床后看到秋华年已经干了不少活,脸上瞬间写满了懊悔和不好意思。
秋华年掐了掐两个豆丁的脸,讲了几个小故事,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早饭吃的是昨天蒸出来的面筋,切成片就着咸菜吃别有一番滋味,九九和春生都很喜欢面筋绵软蓬松的口感。
吃过早饭,秋华年背起背篓,笑着问两个孩子,“九九和春生陪哥哥去后山摘叶子好不好?”
两个孩子听见自己能派上用场,欣然同意,拎着小篮子和秋华年一起去后山。
初春时候,后山很多树只是抽芽,还没有变绿,秋华年打量一番,最后选了已经嫩叶青青的柳树,和两个孩子一起捡着最大最完整的叶子摘了一百多片,在山泉水中洗干净,整整齐齐摆在篮子里。
来都来了,又顺手摘了一篮大叶芹、苦龙芽等野菜,秋华年忙了一早上,后面有些走不动了,九九和春生坚持让他坐在石头上休息,他们则围在附近摘野菜。
呼吸着林间新鲜湿润的空气,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秋华年长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样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没什么不好。
回到家里,高粱饴也冷却好了,秋华年把它们从模具里取出来,横竖各切七刀,切成粗细长短和手指差不多的长条,先给两个孩子一人嘴里塞了一个。
“华哥哥这是——唔!”春生停了半秒,眼睛豁然一亮,“太好吃了!比花生糖还好吃!”
九九双手捧着糖条一下下抿着,跟着不住地点头。
秋华年也吃了一根,品尝后有些惊喜,这个异世版高粱饴的味道比他想得好得多!
高粱淀粉软糯弹牙,直接来源于甜菜的甜味带着一股自然的清香,不时咬到的细碎甜菜颗粒极大丰富了口感,细细品味,还能吃到熟玉米淀粉的香味。
因为红甜菜根自带的红色素,高粱饴呈现出糯红玉般的色泽,边缘半透明,卖相也十分好看。
秋华年觉得,这款“古法”高粱饴就算拿到现代,也会有人愿意花钱购买。
三斤高粱淀粉做了二百根左右的高粱饴,秋华年取出一把放进屋里装糖的篮子里,其余的包上白布用另一个小篮子装好,连同装柳叶的篮子一起装进背篓。
背上背篓,他锁好院门,带着九九和春生出门去不远处的胡秋燕家。
胡秋燕正在院里领着小儿子云康用嫩柳条编竹筐,看见秋华年后拍了拍手站起来。
“稀客啊,今天什么风把我们华哥儿刮来了。”
“秋燕婶子,我要去一趟镇上,想请你帮忙照看一下两个孩子。”
虽然九九和春生都表示他们可以自己留在家里,但去一趟镇上少说也得五六个小时,两个孩子年纪小,秋华年不太放心。
“行,你放心去吧,中午锅里多添半把米的事儿。”胡秋燕不在意地笑道。
他们家在村头有一个养鱼的池塘,近几年赚得很不错,日子过得宽裕,不然也不会起心思送小儿子云康去读书。
秋华年让九九把早上摘的野菜分出一半带过来,自己则从背篓里抓出一把高粱饴。
“秋燕婶子尝尝。”
“这是什么做的?怪好看的。”胡秋燕打量塞进自己手里的十几根糖条。
“前两天给婶子说的糖,我已经做出来了。”
“乖乖,这是糖?”胡秋燕拿了一根塞进嘴里嚼了几下,“老天爷啊,还真是!”
胡秋燕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糖,感觉比镇上卖的麦芽糖更加清香甜糯,让人回味无穷,她有些后悔把刚才那根吃得太快了。
“华哥儿,你给的太多了,留两根给孩子尝尝鲜就行了。”胡秋燕说着想把糖条还给秋华年。
蚕豆大小的一小棍儿麦芽糖就卖三文钱,华哥儿的糖是它的三四倍大,味道还比它好,少说也得七八文一条,这一把怕是接近百文,胡秋燕哪里敢要这么多。
“婶子放心留下,给家里人都尝尝。”秋华年笑着推回去,“这糖叫高粱饴,成本不贵,我打算一条卖一文钱。”
这么好的糖,才卖一文?!
胡秋燕在心里品了几下,要是才卖一文的话,她可以每两天买一根,不,每天都买一根,切成豌豆大小的小粒,全家人都能每天吃到糖!
“华哥儿,婶子真的服了,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说用高粱做糖,还真就做出来了!”胡秋燕知道其中厉害,没有问方子。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试了一下后真成了。”秋华年谦虚道。
胡秋燕啧啧感叹,村里人背地里都说杜宝言家的大郎断了前程,这一家人以后彻底没出息了,谁能料到大郎不行了,他的童养小夫郎却这么能干!
“这糖婶子就收下了,回头我回娘家时带几条,给他们也夸夸我们华哥儿的厉害。”胡秋燕不再推辞,“以后你去镇里忙,尽管送孩子们过来,下次千万别带东西了。”
就算一条糖卖一文钱,十几文也够抵两个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伙食费了。
从胡秋燕家出来后,秋华年朝村外走去,从杜家村到镇上步行得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现在日头已经升得很高,不抓紧点时间就要来不及了。
背篓里的一篮子糖和一篮子柳叶很轻,没有给秋华年增加额外的负担,按着原主的记忆,秋华年加快脚步在中午时到达了清福镇。
清福镇常住人口接近三千,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大镇,镇中心有一横一竖两条呈十字形的主干道,从中间断开称为东南西北四街,街上开着各色店铺,路旁还有不少摆摊做生意的人。
孟圆菱家的豆腐坊在西街最尽头,外面是卖做好的豆腐的铺子,里面小院里摆着一个巨大的石磨,一只眼睛蒙着黑布的骡子拉着磨一圈圈转着,石磨侧口源源不断地滚出豆浆。
孟圆菱在铺子里帮忙卖豆腐,眼睛时不时往铺子外面看,一看见秋华年,立即丢下手里切豆腐的木刀迎了出来。
“华哥儿你可算来了,快给我看看糖!”
“你倒是信我。”秋华年噗嗤笑道,“就不怕我没做出来?”
孟圆菱不笨,拉着秋华年的胳膊道,“你真没做出来,今天就不会来了,快别卖关子了,让我看看。”
“我昨天回家说我在杜家村认了一个能用高粱做糖的朋友,他们都不信笑话我呢!”
孟圆菱拉着秋华年走进收拾得干净整齐的豆腐坊,整个清福镇只有这么一家豆腐坊,开了几十年口碑良好,除了镇上的人,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买豆腐也都从这里买。
中午时分,铺子里站着五六个等着买豆腐的人,这些人都是熟客,算是看着孟圆菱长大的,听见孟圆菱的话后纷纷看向他们。
见孟圆菱拉着一个年岁不大容貌清丽的小哥儿后,几人都笑了起来。
“菱哥儿,怪不得他们笑你,高粱做糖的事儿也就你们小孩会信了。”
孟圆菱不服气地鼓了鼓腮帮子,“我不是小孩了!如果是真的,你们一人买一个糖怎么样?”
有闲钱买豆腐的人都不差几文钱,他们本就是没有恶意逗孟圆菱玩的,想到麦芽糖一棍三文钱,这个高粱做的糖真的有也贵不到哪里去,都答应下来。
“好好好,你让你朋友把糖拿出来,我们就买。”
作者有话说:
太多人说定价问题了,我索性详细解释一下(头秃)——
主角定价低的四个原因:1.成本更低;2.附近消费水平太低,他没交通工具走不远,贵了没人买;3.急着赚快钱;4.知道族长和杜氏一族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以下是具体论述QAQ——
【关于物价和成本】所有物价都是我查古代文献资料查出来的,以明清为主,找不到明清的参考了一点宋朝的(古代很多东西的物价高低,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和现代相差很大。)
高粱饴利润率是列了术式后计算器算出来的,我保证都是相对严谨的。
(高粱的价格,甜菜根的价格,骡子的干活速度和小时价格,做一条糖需要的具体原料斤数和折损率,文里都有写清楚,可以自己算一算成本,再看看定价合不合理)
【关于和白糖比价】主角做的高粱饴只是用了未改良的甜菜根,只有一点甜味,好吃是有口感和清香加成,无论如何都不能和真正的白糖比价格。
【关于短期内的冲击市场和报复】主角现在没有交通工具,全靠双脚走,糖根本卖不远,就在自己家门口和镇上赚点快钱,根本冲击不了什么市场,也引不来大同行的报复。
前面已经描写过,杜家村是一个宗族影响力很大的单姓村子,而族长又因为没回来的攻对主角照顾有加,所以在附近小范围卖高粱饴引发的小问题,完全可以由宗族庇护解决。
【关于后续扩大市场】攻回来了,他有身份有硬关系,带着武官朋友 和举人谈笑风生 时不时被县令请去说话,所以很快一切就都不是问题啦,over~
第6章 采购
秋华年把背篓放在地上,征得孟圆菱同意后,取出两个篮子放在豆腐坊靠窗的长桌上。
他先取了一片柳叶,接着揭开装高粱饴的篮子上的白布,拿起一根糖条,纤长白皙的手指灵巧地动了几下,将柳叶横裹在糖条下端。
嫩绿的柳叶映衬着红玉般的高粱饴,漂亮得像花一样。
“拿柳叶包着吃,干净不脏手。”秋华年给每人递了一条包好的高粱饴。
那些买豆腐的人看着手里精致漂亮的糖,一时不知该如何下嘴。
“这真是高粱做的?多少钱啊?”
先问清楚价格再吃,不然万一太贵,哭都没地方哭去。
秋华年笑道,“一文钱一条,童叟无欺,是什么做的你们尝尝就知道了。”
一文钱?哪有这么便宜的糖?
几个人将信将疑地吃了一口,果真吃出了一点点高粱的味道,还有红甜菜根的味道。
这两样东西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但从没有做的这么甜糯、这么好吃过,他们只能吃出原料,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做的。
一个戴着银耳环的妇人吃完糖后当即拍板,“一文钱一条是吧,给我来十条!”
其他几人反应过来,也都买了几条糖打算带回去给家里人尝鲜。
秋华年把糖一一用柳叶包好,帮他们放进篮子里,嘴里说着,“这糖叫高粱饴,是我琢磨出来的,以后我每天午后都会来豆腐坊旁边卖糖,想买直接过来找我就行。”
这一下子就卖出了二十三条高粱饴,赚到二十三文钱。
待人走后,孟圆菱摸出一枚铜板递给秋华年,“给我也来一条。”
秋华年把钱推回去,“是不是朋友了?我请你吃。”
孟圆菱嘻嘻笑着,对着阳光观察手里的高粱饴,“这居然真是用高粱做的,真漂亮啊,像花一样。”
“我爹和我娘早上做完豆腐回家休息去了,我大哥嫂子在后面磨豆子,二哥驾车去李家村给办席的人家送豆腐,我想给他们都带几个。”
孟圆菱又想掏钱,秋华年按住他,“我今天在豆腐坊里卖糖,就当我借用你家店面的租金。”
接下来,只要有人来买豆腐,秋华年和孟圆菱就会顺便推荐一下高粱饴。
见这种没听过的糖价格便宜,卖相漂亮,还有孟圆菱担保,很多人乐得买一条尝尝鲜,吃完之后,几乎都会再买几条。
等他们回去,将糖的事在邻里间传开,又有人专程来豆腐坊买高粱饴,来都来了,再顺手捎一块豆腐,让豆腐坊的生意也好了一些。
不到四小时,秋华年带来的一百多根糖全部卖完,一共收获156枚铜板。
上一篇:在年代文里卖美食
下一篇:被渣的老实人是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