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寓风
沈青越:“肯定不会,头一次嘛,看热闹的多。”
不过村里也留下二十好几个要投宿住一阵子的,也有不甘心没能请教到问题,想要问完再走,也得再住上一两天的。
江修文的同学就有两个留下借宿的,说是要住到年前。
他们去大厨家吃晚饭时,正好碰到江修文带着他们在那儿吃饭。
沈青越很好奇:“你们不回书院读书了?”
一人道:“回的,不过读到现在,书院的先生也教不出什么了,先生说剩下的主要靠我们自己悟,在书院或者家里悟,还不如在这里,每日上山看看书,有困惑再找赵先生问。”
另一人也点头。
他们问过了,说是平时没有这么多人,正常下午是能找到赵先生单独解惑的。
沈青越:“听了一天有用吗?”
“有!当然有!”两个年轻人激动道:“听赵先生破题,叫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真后悔没早些来。”
从前江修文也叫过他们,说村里私塾的先生水平很高,若他们想来可以趁着沐休时跟他一起来。
他们那时候还想着一个小山村私塾的先生能有什么水准,一定是江修文才考上秀才,读书太少才觉得对方水平高。
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要是早来,他们也像江修文一样学了大半年了。
晚上终于能点菜了。
沈青越点的微微辣炒鸡丁一口还没送嘴里,就听人跑进来大喊:“不好了不好了,竹子、沈先生你们快去看看吧,有人来抢赵先生了,打起来了!”
沈青越:“?”
第163章 摆摊去
姜竹和沈青越顾不上吃饭了, 赶紧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路上报信的年轻人跟他们说有两个邻县来的要把赵先生带去他们县开书院,租了屋子就和房东打听赵先生是怎么来的他们这儿, 书院是不是赵先生开的。
村里人哪有防备啊,他们问就乐呵呵当谈资说了。
见他们挺愿意听,还觉得这两人挺好,不嫌他们说话有方言,克服语言障碍很热情地聊了好一会儿。
他们打听赵先生住哪儿,房东也只当他们还想趁着睡前或者早上去找赵先生问学问呢。
他家做好饭了, 还想着问他们俩吃不吃,刚要去敲门问呢,就听那俩人嘀咕既然书院不是赵先生开的,那他们就要请赵先生去他们县开书院。
房东是个直肠子, 当场就炸了,推开门就骂起来让他们滚, 他们家不给他们住。
邻居们也正收拾东西或做饭呢, 一听嚷起来了, 赶紧过来瞧瞧是怎么回事, 弄清楚了村民们也炸了。
他们好心好意地招待人, 怎么还来他们这儿挖墙脚呢?
好坏的人好黑的心!
老头老太太们又是嚷又是赶的, 在附近几家住的书生们一听也跑来看热闹了。
等沈青越和姜竹赶来时, 场面已经和听到的不一样了。
现在房东、村民甚至被叫来的里正、赵郁川都不是主角, 他们都挤不到最前线去, 借住的本县读书人正和那两个邻县来的口头辩论大战三百回合呢。
主题思想就一个——
收起你的破钱, 收起你的好处, 你们给得起的当我们宝峰县给不起么?
要是赵先生愿意换地方轮得到你们?
我们县令亲自来请都没请动,你们算哪根葱?!
沈青越看看听得好像还挺津津有味的赵郁川,眉头皱得能夹苍蝇的里正, 还有迷茫且无语的姜竹,再转头看喊他们来的人,心想又没打起来,喊那么急干什么?他的菜准要放凉了。
那两个外乡人也很坚持,不停重复“我们没想抢人,总得叫我们问问吧!”
赵郁川本人亲自回答了,他们还是不死心,又是许诺待遇,又是许诺地方的,气的房东老头非要把他们赶走。
天都黑了,又不好让两个陌生人自己再去找地方住,里正黑着脸把人领回家,让他们借住一晚就走吧。
不想第二天,一大早又有人堵赵郁川家门口,想让他收自己儿子当弟子。
又是要给塞钱又让孩子磕头的,搞得赵郁川哭笑不得,摆出铁石心肠的模样把人给拒绝了。
一顿早饭没吃完,还有从镇上返回来要拜师的、要请他回家教课的、要请他去本地书院的。
里正都麻了。
黑着脸护送赵郁川祖孙俩上山。
这还住什么呀,还是先到山上避一避吧!
姜竹听得都同情了,收拾了自己房间让他们先住下,还到山路上叮嘱姜望南大嫂别叫外人往山上走。
“放心吧!里正都交代过了。”
以后全村都不能跟外面人说赵先生住哪儿。
现在赵先生可是他们村的香饽饽!
抛开那些惹人糟心的事不谈,村里各家歇了一晚上回过神儿来一数钱,好家伙,这比赶集赚钱可多多了!
赶集还好几个村子里的人摆摊卖东西,在他们村,全是他们自己卖。
除了卖菜卖山货,卖饭、租屋子也不少赚,难怪镇上和县城里的人都有钱呢,人多了就是好赚钱啊!
虽然累,他们已经开始期盼下一个“赵先生集”了。
就这几天,有好几家上山砍树想多做点儿桌椅板凳的。
大厨家是等不及自己做了,村里还留着好几十号要吃饭的人呢,每天有一半都是上他们家吃,他儿子一大早就赶车去镇上找木匠买板凳和桌子了。
刘小丫家也决定在姜家村常驻个蒸饼摊子,他们原本只是受鼓动来试试看而已,结果一卖,不光沐休那天好卖,平时也卖得不错呢。
好家伙这些有钱少爷们是挺能花钱的,有些掏了三十文住宿的,明明房东家里也给做饭菜,他们还要在外面买吃的,有人一大早的就想吃蒸饼夹卤肉。
搞得他们村连早餐店都快开起来了。
还有挑了自己做的小手工品天天在村口摆摊卖的,兴许那些平时来来回回的读书人瞧见了喜欢就买了呢。
科考遇到瓶颈的书生们,很多已经成家了,年龄大的孩子都好几岁了,出来一趟花几文钱给孩子买个小玩具,小笛子,竹编的小球,小蝴蝶什么的,都不算什么钱。
正好是农闲,又不用走远,在村口摆摊的都是老头老太太,早上儿女把东西挑过来,卖到中午回家吃饭,等书院快散学了,他们再把东西挑出来卖一会儿,等天快黑了,再挑回家吃饭。
反正老头老太太们平时也是坐在村口聊天,摆上摊子无非就是坐稍远点儿。
没什么人的时候,他们还是该坐一块儿坐一块儿,能看见自己家摊子就行,要是有事,随时收摊,灵活方便,守着村子,就是突然下起了雨他们都来得及进家门。
姜竹奶奶也有点儿意动。
就是老太太还没想好能卖点儿什么。
想来想去,她去卖家里做的豆皮和酱了。
豆皮是老大家的,菌菇酱是老四家的。
姜竹和江宏明偶尔去摆点儿山货,她看见了也要操心,虽然没说过,但摆摊总要挨着他们的摊子,人多有人问价时候,她会出声答一答。
虽然对姜竹态度还是不冷不热的,但她对其他亲孙子、曾孙子也差不多。
家安他们都不爱到祖奶奶跟前玩儿。
能这样姜竹已经挺开心了。
能和睦相处他也不想惹老太太不高兴。
遇到哪天家俊或者大哥、四哥他们出来收摊子晚了,或者他奶奶摊子上东西卖得不剩什么了,他就去帮她取一趟。
老太太帮着卖东西是不要钱的,每天大儿子家东西卖了多少,四儿子家卖了多少,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回家就分给他们了。
但她自己手里有钱,年节有儿女孝敬的,也有从前自己攒下的。
看见家业他们跑出来玩,偶尔会给他们买点儿糖和糕点吃。
分东西时候如果姜竹在,他就也有。
姜竹受宠若惊,要是收摊时候才分到的,还拿回家给沈青越看。
沈青越笑话他,“你可真好哄。”
姜竹只嘿嘿笑着吃,本来就没多大一块儿,还分他一半。
沈青越见村口的生意还行,还怂恿姜松编点儿竹扇子、竹蜻蜓什么的,下午下山时候带上,和家业他们领着赵舒云一起到村口卖。
卖不卖得掉无所谓,起码能多和人说说话聊聊天。
从前他跟赵舒云接触少,只知道他挺懂事的,学习也好,是书院一枚小学霸,现在在一起住着,他发现赵舒云小朋友有点儿懂事过头了。
下午回了山上不知道干什么他就在屋里钻着不出来,和他爷爷一人把椅子看自己的书,也不说话,安静到沈青越经常忘了现在山上不只他和姜竹两个人了。
要是石生还没下山,他们俩一起玩儿都是安静的。
石生不能说话,他也不怎么说话。
姜树给沈青越弄来一本儿大虞的律例,他看得头昏脑胀,每次想起来活动活动,就见俩小孩儿在院里一点儿声音都没地蹲在地上玩,交流都是互相比划。
他不禁想起他小时候,跟他爷爷住时候那惨淡的童年。
赵先生和他爷爷大概差不多,擅长教学生,不会带孩子。
还是下山玩儿吧。
起码山下有他的小伙伴。
最近村里小孩儿傍晚都喜欢在村里卖吃的那条街和村口玩。
那些卖点心的小摊收摊钱会便宜卖,他们爹娘偶尔会给他们买。
大秋天的,吕香梅觉得他简直是闲得胡折腾孩子,谁这时候买扇子啊!
不想摆了两天,还真有人买!
搞得她也想去弄个摊子卖豆腐了。
不过她家豆腐最近卖得也不错。
来的人多了,就要吃饭。
不管是在别人家吃,还是上餐馆吃,只要吃豆腐,准是从她家买。
上一篇:漂亮死对头他超会钓的
下一篇:真佛系与假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