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现代后向古人直播日常 第45章

作者:妙机 标签: 打脸 系统 爽文 直播 日常 穿越重生

这个时期的学堂里自然免不了有新旧之争。

老旧的夫子正如大盛朝的不少人,仍旧坚持着长发做派,平日里穿马褂长袍,戴瓜皮帽,绝不沾染半分新时代的西装革履。

他出行也是黄包车和马车,宁死不肯乘坐轿车。

而新时代的老师正如主人公陈逸之,好些都是留洋归来的。他们剪短发,涂抹摩丝发蜡,平时穿西装皮鞋,亦或是中山装。

不但是作风上的新鲜,他们还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以及各种改变。

正是新旧思潮的涌动和碰撞,才激发出了更多的思考和创造。

大盛朝人在电影里也见识到了有趣的“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

他们初时并不了解何为白话,好在电影导演是个极为贴心的妙人儿,并不默认所有观众都知晓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含义,而是借主角之口解释了一番。

“白话,平日里张嘴唠嗑说话,且通俗易通的书面语。而文言文则是讲究用词,且精简典雅的文体。”

有人言用白话更方便更精简,有人道自是文言文更合适,不单单是电影之中的人在争论,甚至连那些入戏太深的大盛朝人也掀起了一番斗争的喧嚣。

[自是文言文更好,它传承久远,且更能登上台面。若是连学习一道都不好生用功琢磨,一心只想着走捷径,不如不读书!]

[此言差矣。读书究竟是为何,说好听点就是为国为民,说难听点就是要当官赚钱。那么本应该讲究实用为主。官方文书、诏令为何要通俗易通,不也是为了方便百姓明白么?]

[不是要求精简么,我文言文为何不能追求精简易懂,何必要用白话去自降身价。]

到底是大盛朝的读书人,他们激烈地争论起来后自然醉心于文言文,认为其更好。

他们好似忘记了这只是在看电影,这些事早已发生过了,无论再怎么辩驳都改变不了事实。

而文言与白话之争也到了高潮。

最终那位老师以一句“干不了,谢谢”结束斗争,让学生们愕然震惊,甘拜下风。

也让大盛朝人目瞪口呆,支吾个半天,脸都涨红了还说不出反驳的话。

第36章

学生与老师的争锋, 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辩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大盛朝人面前。

这种文人之间不带一丝血腥的交锋,暗藏的硝烟却也不少, 足以令众多人都看得酣畅淋漓。

大盛朝人身处其中,也会因其中三言两语而带偏, 大都也会坚定自己的立场。

亦或是他们觉得这个也对, 认为那个说得也不错。总之是谁在说话时,他们就偏向谁。

天幕比那陡然飞出山洞的蝙蝠还要夸张:

[痛快,真是痛快, 好生利落的辩驳!恍惚间,我像是看见了千百年前群英荟萃的年代, 那些大家以唇舌为枪,杀得各国片甲不留!]

[我看不然,有些话好似皆为大道理, 实则就是空有其表的诡辩。]

[这剧情太精彩了,新旧知识的思潮当以这样碰撞勃发才是。倘若人人皆为应声虫, 一家独大, 家国朝政早晚会变得腐朽不堪。]

其中暗指不言而喻,却因某些想法太大逆不道,根本不敢深谈。

虽说电影中新旧两派如今争端得厉害, 可是那些旧知识分子也并非是大盛朝这样所想的全然保守。

比如其中最受瞩目的那位教授, 他竟然还会七国语言, 在舌枪唇战中丝毫不落下风。

还有些教授同样会研读各方的学说, 便是他平日里都看不上研读新式学派也一一记在心中, 正所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能说这所学堂的祭酒,也就是电影中所言的校长是个极其富有智慧的人。他在学校中安排的老师绝不是那种迂腐愚昧之人, 就算是有新旧之争也是良性之争,他知晓如何做才是对学生最好的。]

[我已然对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叹服不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话说得果然不错。就算是你厌恶的学说,也不可全盘否定。]

[可是,不管怎样争论,终究是这些新式派获得了胜利,而保守陈旧的思想,却被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欸,此话有失偏颇。便是到了五皇子他们所生存的年代,我看从前的知识也未必消失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曾经的优秀文化么。]

不说那些读书人如何争论,便是黔首也看得津津有味。

皆因电影镜头全然不在一方流转,而是总跟着主角陈逸之见识到民国各式的画面,也让他们看见了小人物的生存。

陈逸之之所以跟家人朋友决裂,当然不是因为他吃饱了撑的这样简单,而是他的眼睛早已发现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痛。

再次踏入祖国的疆土,他的眼睛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沉淀在了普通民众身上。

他见到有些人得了病,却不医治,而是去寻求神婆。

陈逸之愤怒,告诉他们求神问药是不可能的。

他追求的学说是唯物论,而世上本就无神。

这话让大盛朝不由得骇然,唾弃他不敬神明,可是要遭罪的。

但是陈逸之下一句话就让他们中这种浑浑噩噩的心态中震出来——

“若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祂又怎会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华夏大地沦陷悲鸣,又怎会让祂的信徒赴死,怎会看着苍生离别困顿而无动于衷。若这就是神明,那么不信也罢!”

“难道我们次次从大灾大难中活下来,不是我们人民自己的努力么?我们辛勤栽种粮食,一点一点收获,皆是劳作后才喂饱我们自己。我们改江河易道,救灾救难,也是人民的伟力。我们从病痛中活下来,是从医生大夫那找到了药材医治好了病!”

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大盛朝的普通人想法开始动摇。

他们的信仰神明是极为朴素的,若是谁有用,便信谁。若是无用,就根本不信。

[胡言论语,昔王母菩萨大慈大悲,化身于人间救苦救难。是以百姓才会立祠立庙,为其祭祀香火。]

[我曾去大夫那儿拿药没有医好,神婆却为我治了病,这难道不是神明的恩赐么。]

[圣人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又道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管这世上究竟有无神灵,其位于九天之上,站得太高了,也不会为我等蝼蚁投下眼神,不如自救为妙。]

[信则有,不信则无,随意尔等如何想。]

电影中的穷人已经流泪了,浑浊的泪水从他赤红的眼睛里流出,淌过脏污的面庞。

他说自己知道,他明白这是无用功。

众人不由骇人,然而他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的心都揪起来。

“因为我没钱啊,先生!大爷!我拿不出钱给孩子看病,找不了大夫,找不了医生,我只能寄希望于神婆身上。”

七尺男儿嚎啕大哭,掩面而泣。

大盛朝的普通人原以为他们已经麻木了,面前这样的景象不会让他们心生多少波澜,只因他们从前过的便是这样的日子。

看着电影里的那个苦难人,他们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日日对着镜中的自己,也就生不出其他想法了。可是当他们看到那一幕时,眼圈却不由自主地红了。

日日注视自己的苦难,难道就不会再疼了么?

心肠软的早已跟着泪洒当场,帕子沾湿了一条又一条。

这电影再不是他们从前所看过的附庸风雅戏曲,不是吹拉弹唱庆贺寿辰的喜庆之音,也不是勾栏瓦肆的靡靡之声,而是将美好都给活活撕开,把赤|裸裸的惨状摆在他们面前。

“传我的令,吩咐底下人再去给外头那些流民布棚施粥。”

“听闻北边儿遭灾,爹爹,不如捐些粮食衣物过去吧,也算是行善积德了。”

“娘亲,外头那些乞丐们好可怜。呜……咱们一会儿给他们带点吃的吧。”

一句句请求,一声声许诺从各家宅邸传出,兴许这些力量微不足道,兴许他们的同情不值一提,可不过是一念之差,或终能救一人性命。

电影里头的剧情仍在继续。

陈逸之听了那个穷苦人的悲恸哭诉,心神大震,脑子里气血上涌,已然分不清是痛苦还是怜悯。

他最终还是帮人把孩子带去了医院医治,并且留下了足够拿药的钱。

但是他清楚,他现在只能救下眼前这一个,却救不了所有人。可如今他忠爱的国家有千千万万人在这样受难,而这人不过只是这个时代可怜人的一个微小缩影罢了。

要改变这个国家实在太难,要挖掉浓疮,不伤筋动骨根本不可能。没有流血牺牲也改变不了。何为革|||命,便是改革已经做不到救国的,要用性命去填,去撼动大树了。

明知前方极有可能是死路,但在那位伟人喊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口号时,陈逸之毅然决然地加入其中。

皇帝看到这儿,差点就要掀翻金丝楠木御案上的折子了。

先前无论薛兰鹤怎么演,不管他代表的陈逸之在那远离家人朋友也好,去当劳什子教授、又去假惺惺地同情穷人也罢,他都嗤之以鼻,连掀个眼皮都懒得。

但是看到薛兰鹤做出此等姿态,又说出那些话来激发旁人的血志,却让他惊恐得不知如何是好。

那些话看似在激励那个世界的人斗争,可若是换到了他统治下的国家竟也丝毫不显得怪异。

原本没有想法的,恐怕也会被他撩拨出些惊世骇俗的想法来。要是那些泥腿子在濒临绝境时,忽地想起了薛兰鹤说的三言两语来,恐也会产生血性,继而生出大逆不道的恶念。

他已经无心处理奏折,愤恨中还掺杂着说不清的恐惧。

皇帝现在已经恍然大悟,他跟薛兰鹤之间隔着血海深仇,彼此绝不可能和解,都想要置对方于死地。

可恨的是他只是一届凡人,没有任何能力去阻拦这场潜移默化的斗争。

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薛兰鹤在加入革|||命之后,又因导火索,同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斗争。

皇帝全然代入了薛兰鹤的敌人,看着这场斗争而气得浑身颤抖,生怕那些人联合起来推翻他的皇位。

直到他见那边的官府并没有完全无能无作为,而是把闹事者都押入大牢后,才骤然松了口气。

他唇角挂着一抹讥笑,冷冰冰地看向天幕。

官府就是要这样血腥镇压才好,看这些自命不凡的人还敢不敢再放肆!

可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震撼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大盛朝人。

这些游街示威被关入大牢的人不但没能被人避之不及,反而受到了不少人的敬重和爱戴。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皆是为了谋求他们的生路!

若是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是水滴入海,无任何波澜。可若是千千万万人的力量加起来,那便是排山倒海之势,连那个世界的官府都不得不屈服,迫于民情而将那些人无罪释放!

此事让大盛朝的人都看见了民众的力量,原来并非是他们倚靠着官府生存,而是官府凭借着他们的力量才能维持正轨。

[圣人言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便是如此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欺我。]

[自古昏庸无能的君主轻视民众,奴役压迫他们,官逼民反,又怎能堪当大任!]

[有血性、明事理之人,定然不愿看到为国为民之人白白受苦受难。电影中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话乃是真理。]

一句句话砸在元盛昭的心头,令他这个皇帝又惊又怒,心头霎时蹿起一把大火。

火在烧到了陈逸之为救自己战友时坦然赴死之际,才稍稍得到了疏解。

他以为这是在意旨同官府作恶没有好下场,对方抛弃了优渥的生活却死得如此可怜,是在警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