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机
他们也觉着那些好美少年和娈童的不是正经人,这种风气要是传承出去非常之差。
原本这些人觉着那些百姓也是对此深恶痛绝的,却没想到天幕上的发言终究还是刺痛了他们的双眼——
[说得那样好听, 可是咱们这些穷苦人家大都娶不了妻,最后不也是只能同弟兄们搭伙过日子?]
[唉, 传宗接代在乱世又何用呢, 家中坐又无皇位继承。还不是容易成了诸侯倾轧之下的垫脚石,说不准就会亡于明日。]
[痛痛快快活一场不好么,这世上总归不缺结婚生子的, 何苦指责他人。]
古代三妻四妾是极其常见的, 因此旁人宁愿给有钱人家当妾, 也不乐意过苦日子。
穷苦百姓又觉着多子多福, 往往会生七八个孩子出来, 就算里头的几个兄弟一起长大了,又哪来这般多的钱财去给所有人张罗娶妻之事呢。
那些读书人未免想的太过天真!
*
现代。
元宁可不知道舅舅和关臣二人之间的弯弯绕,他们溜溜达达之后, 竟然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中午。
既然早晨赶海捡了不少的海产品,午饭时不吃白不吃。
而且他们吃的就是这个新鲜的滋味。
那些海鲜从早上开始就放在一旁吐沙,然后又经过大厨的处理烹饪——因为有两个小孩子在,所以没打算让他们生吃。
煮熟后的海鲜也很鲜甜,碟子上放着各种蘸料,甚至还有很冲鼻的芥末!
元宁好奇蘸了点尝尝,只觉得辣味直冲脑门,连天灵盖都嗡嗡的。那滋味,可不是他一个小孩子能够轻易驾驭的。
几人看着他皱巴的小脸,有些忍俊不禁。
被冲到的不只是元宁一个人,还有广大和他味觉共享的大盛朝人。
他们头回尝到这种辛辣滋味时,也是面色骤变,然后就着急忙慌地去寻清水来喝了。可见天幕上不是每种美食都味道极好的,他们时不时也会面临各种“美食刺客”的袭击。
有难以接受这种香料的,自然也有很喜欢的。他们甚至还意犹未尽地咂摸着嘴巴,显然是对刚才的感觉回味无穷。
[海边的景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有生之年我也想去一回。]
[不知这世道何时才能安稳下来,要是生在太平时候,何时去海边不行?]
[说起来,当今渤海郡王的治地不就靠海么,若是想去的话,何不走上一遭。]
谈及了海,现如今尚且安稳的渤海郡自然就跃入了众人的视野之中。
本来大家还不知道乱世该投靠谁好,但是天幕上的弹幕话赶话介绍起了渤海郡,大家现在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这下一合计,流民往那里涌,人才也往那投奔,何愁往后势力不强大。
名人效应不外乎如是了。
那些诸侯王抬头一看,不禁磨牙气恼。
这个长孙祯真是好有心机,要说这上面没有他带点节奏,他们是半点都不信的。都是些黑心肝的人,谁还不知道谁。
可这也是一种运道,他们根本羡慕不来。
有些个人却是一激灵,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们犹记得薛兰鹤曾经借助天幕,好似向他们抛过橄榄枝,原本他们还在和自家谋士商量此事,可是不知怎的薛兰鹤就没了下文。
他们又没有办法联系上对方,只能等着薛兰鹤主动,此事就不了了之。
玩政治的就没几个蠢人,两相结合来看,恐怕那长孙祯就已经和薛兰鹤私底下联系上了,甚至还达成了他们所不知道的合作!
众人一想到天幕上那些神异的手段,不禁打了个寒颤。
若是薛兰鹤指间漏些好处给长孙祯,后者再反过来对付他们,他们还能有活路吗?
聪明些的想到此事,在勤王联盟中也坐不住了,纷纷回自个的营帐之中,去和自家的谋士探讨此事,势必要琢磨出应对的法子。
谋士们也并非是吃干饭的——
他们自是要站出来为主公出谋划策,这时他们不但不能泼冷水,还得宽慰他们。
“主公不必心慌,此事并非无解。”
虽然天幕上的那些能掏出来的神异手段确实骇人,但是他们却用不着因尚未发生的事而心慌。
其一,不管从天幕上拿出来什么,将那些玩意制作出来总归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嘴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成功。其二,若是薛兰鹤真的能把那个世界的什么东西都掏出来给他们用,早把皇位上的仇人给杀了,还用得着跟他们虚与委蛇?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长孙祯的大部分兵力都深陷在锦丘郡中,一时半会儿难以从泥沼中脱离出来。等他仗打完了,兵力也被消耗了许多。且勤王一事结束,他未曾在此次重要战役中出现,难以声名远扬——光是嘴巴皮子吹有什么用,得拿出实绩证明你强大才行。
经过谋士们再三讨论分析,这些诸侯们的心情安稳了许多,不再似方才那般慌张了。
他们刚议论完,连营帐都还没出,结果传令兵就到了外面,带来的还是个外消息——
“渤海郡王长孙祯此次战役大获成功,马上就要分兵来勤王了。”
就问他们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众诸侯:“???”
*
大盛朝那边快要为了皇位打出狗脑子,元宁在现代还是一片岁月静好。
他们从海边回来之后,就得上班的上班,上课的上课,但是每天过习惯了之后,元宁觉着这样的日子还挺安逸的。
他什么都用不着忧愁,甚至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
而且他最近喜欢上了某个纪录片——《走近科学》。
舅舅给他说,这是专门拿来给国人科普科学知识用的,就是避免大家迷信,被人欺骗。
若是骗钱都算好的了,有的人甚至还会被害了性命。
薛兰鹤就同他说:“我曾经听过一个新闻,说的是有个小孩生了病,但是迷信的爷爷奶奶不去找医生来给发烧的孩子治病,反而听信了神婆的话在家里跳大神。孩子家长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烟雾缭绕,差点把家里给烧着了。要不是他们回来得及时,一家人的性命都要搭进去。”
足见封建迷信害人!
元宁小眉头都拧紧了,心有戚戚地说:“可是很多人家境贫寒,倘若被骗得倾家荡产,那就和害命没什么差别了。”
大盛朝人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原本他们不是很懂这个科学之意,现在发现能够增长见识,以免被些神棍方士给蒙骗,全都瞪大眼睛看起来。
在纪录片开始前,主持人还特地解释了一下什么是“科学”,毕竟他们这是科普类节目,就要把观众当成什么也不知道的对待。
还别说,有好多人只是在平时听人讲科学这个词,但是还从没特地钻研科学是啥意思。
其实它吧,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检验、解释和预测,并发现其规律以及组织运用的一种知识体系。
不过这么一说,普通老百姓自然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还会暗中嘀咕是不是在卖弄学识,怎么尽讲些听不懂的玩意儿。
所以主持人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一遍——
“‘科学’就像你们每天在田里种庄稼、看星星辨方向、用草药治病时用的法子。”
“它不是求神问卦,而是盯紧身边的事儿。比如看云怎么飘就知道要下雨,记下四季变化判断何时播种。还有动手这一点,怎么把草药熬成不同汤,再看看哪种对治病有效。拿石头木头搭屋子,看哪种更结实。把靠谱的经验教给儿孙,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些攒起来的本事,就是科学。”
元宁听得津津有味,心说这科学还挺博大精深,而且越听越觉着用处颇多,怪不得这个世界的人这么推崇科学之道。
大盛朝的老百姓也是啧啧称奇。
[嚯,这科学还真是贪心,竟是将天文地理、医学营造之术都给囊括进去了。]
[啧,我怎么觉着这些都是不入流的杂学方技之道呢?]
[我看有些文人就是太自视甚高,总是瞧不起农学医学和营造,殊不知不种田你们吃什么?不建房子你们住哪?不学医你们生了病可就只能等死了!]
[可管理一个国家却还是需要圣人之言,那些方技有用是有用,可如何能运用人才,治理国家呢。没有人才的治国理家,难道光是靠那些杂学就能活人无数了么!]
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瞧一眼天幕就觉得头疼得紧。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争吵,何况是天幕这样集齐全大盛朝人的地方。
好在大盛朝中到底不只是有吵架的,还有专心致志跟着元宁一起观看《走近科学》这个纪录片的。
他们倒是要看看这个节目如何破除封建迷信。
第59章
《走近科学》这一节目的主持人曾经就说过一句话, 说是他很希望观众们把这个节目当成笑话来看,这就说明了科普扫盲的工作很成功,大家也不会那么容易被骗了。
这话既有教化隐含其中, 还意味着这节目确实有那么几分好笑。
第一个节目就让人傻眼了。
说的是有位上了年纪的阿姨五年以来都没有吃过饭,不知道是什么症状。并且她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竟然还没有饿死, 皮肤还富有弹性。
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修仙辟谷?
这事儿一出, 别说是大盛朝那些人了,就连现代人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陪在元宁身边的李迟迟都情不自禁地放下了手机,想要等节目组说出个一二来。
然后节目组就对这个阿姨跟踪采访, 四处查询,连医院都检查出阿姨身体没有任何问题。
大盛朝人直呼神奇。
[莫不是这世上还真有神仙?]
[此等仙法若是能传授给咱们这些穷人, 岂不是再也不用为吃而发愁了!]
[哼,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倘若真能做到的话,便也不会只是特例了, 还专门上了这劳什子电视。]
[前面不是说了么,这节目就是为了打破迷信的, 恐怕此事还内有玄机呢。]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了, 经过他们这么一解释,其他人也摸了摸脑袋,心里琢磨着恐怕还真是这样。
后面节目组就把人带去了大医院重新进行全面的检查, 却从这位阿姨的胃里查出来了海鲜和酒的残留。
节目组:“???”嘛意思啊, 海鲜不算饭吗。
经过深入调查, 他们才知道真相是阿姨的精神出了问题。她得了癔症, 吃了饭也觉着自己没吃。
而她丈夫看她吃饭太痛苦, 就哄骗她确实没吃。她丈夫也是个人才,五年来哄着哄着说得自己都信了,于是这间奇闻就这么一传十, 十传百,到了节目组的耳中。
元宁忍俊不禁,李迟迟乐得直拍大腿。
“我就知道这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神奇事件,还是跟人脱不了干系,果然要相信科学。”李迟迟如是说道。
元宁也很赞成这话:“其实只要我们多观察一下,还是能够看出端倪来的。假如他们真的有本事,就不会害怕被别人一直盯着看。要是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人,也装不了一辈子。”
这话总结得真妙,李迟迟都忍不住给他点了个赞。
上一篇:死遁后徒弟他彻底疯了
下一篇:每天一个离婚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