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霸靠签到系统养夫郎 第60章

作者:晟归 标签: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种田文 系统 日常 穿越重生

戚长夜与老何头一起走了过来, 汉子们纷纷从车上跳下:“何叔, 戚东家,东西带来了。”

戚长夜点头, 将布料掀开,下面是几口偌大的铁锅。

新院要再起一座灶房, 灶上总不能连口锅都没有, 戚长夜便拖了工坊的汉子帮他从镇上捎带回来。盖房这事儿和装修一样,方方面面都要花钱,东花一点西花一点,累积到一起就是个相当可怕的天文数字了。

为了买这几口铁锅, 戚长夜可花了不少心思。

大燕规定盐铁等物需持户帖购买, 每个百姓所能购买的数量有限,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有额度上限的,戚长夜光是在新砌的灶上就准备放一左一右两口大锅,最起码也要六印八印的规格,还要并上两个烧水热东西的迷你小锅, 仅是这一点铁就把他这么多年积攒的额度全部用光了。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有不少关于此事的应对措施,就像戚长夜刚穿过来时卖到铁匠铺子里的那口癞子家的大铁锅一样,真要想搞多多少少的还是能搞到点的,不过就是要多花点银子罢了。

戚长夜为这事儿折腾了两天,可算是将锅给弄了出来。

仅这几口铁锅的价格都够村里这么多汉子的全部工费了。

一连忙碌了几日的时间,戚家的院墙也顺利立了起来,汉子们这辈子也没立过这样厚重的墙,一面砖墙用的材料都够他们造间小房子了,村子里的不少人都悄悄关注着山脚的方向,一个个的啧啧称奇,眼见着高大巍峨的砖墙大院一点点地在山脚立起,私下里议论戚长夜的声音倒是也不知不觉地减少了许多。

别说戚五这人究竟如何,只说这几面高大的院墙就已经不是他们能随意议论的了。

戚家只有最外的院墙立的是三七墙,厚重稳固又结实挡风,院内的墙壁则要单薄上一些,是以建造的速度也加快了不少。戚长夜带着几个工队的汉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了一天,可算是将两个房间的土炕给搭了出来,老何头在镇上干了大半辈子,还真没见过类似的结构,两只眼里都闪烁着光,搭起炕来比戚长夜这个主家还认真。

“太妙了、太妙了……利用烟道来加热保暖,以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老何头的视线紧紧落在刻着结构图的那张薄木板上,根本止不住嘴里的赞叹。

据戚长夜所知杨溪村附近应当只有他一家这样做了,在此之前赵岁岁对于火炕毫无概念,也从没听说过这附近有类似的东西,戚长夜并不清楚究竟是这个位面没有还是杨溪村太偏远了古代消息不通传不过来,不过看老何头这个常年做工的汉子的反应……心里隐约猜到了一些。

老何头亲自将火炕给搭了出来,整个人都激动不已,这老头虽然上了年纪瞧着却很是瘦削干练,盯着火炕看了许久,要不是才刚刚搭完需要晾上两天恨不得能当场生火看看效果,看了一会儿转过身子就拉着戚长夜进了隔壁房间。

“戚东家,你这图纸卖吗?”老何头死死攥着戚长夜的袖子。

戚长夜:“……”。

戚长夜将自己的袖子抽了回来,原本板正整洁的衣料被这老头给攥出了好几道褶皱,他盯着袖子看了几眼,又抬起头看向老头:“你要买?”

老何连忙点头。

戚长夜有些讶异。

火炕这东西说白了就在个“巧”字上,你说它难吧它其实也不是多么复杂的东西,戚长夜这个纯纯的外行凭着一张结构图纸都能和赵岁岁研究明白,这些常年靠着砖瓦生活的汉子们就更不用说了,哪怕不给他们看这些图纸,只要给他们讲下大致原理再给他们一定时间,这些汉子便都能够琢磨明白。

但说简单其实也不是很简单,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保留在用火盆炭盆取暖的地步。家庭富裕的大户人家不差这点取暖的东西,村子里的普通百姓连买几块砖头都要精打细算呢,也没那么多心思精力去研究实验这些。

说白了就是有钱的人不需要,需要的人没钱没时间。

戚长夜不过是提供了个思路,一个他们以前从没想过的角度。

“当然卖,不过这东西……”,戚长夜想了想,这东西只要是个有心人看上一会儿都能看懂,他既然会将图纸拿出来让大家来做,压根就没存要保密的心思,他没想到老何头竟然要出银子买,对他的印象又好了一些,不由得提醒了句:“何叔,你应该知道这图纸并不复杂,从我这儿买,说不定你就要做这亏本生意了。”

老何头的脸上扯出个笑来:“当然知道。”

“不过这是你的东西,我断没有直接拿去使用的道理。”

“你放心,我也算是做生意的,不会让自己白白亏了银子的。”

戚长夜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他见老何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也不再劝了,思索了一会儿开出了个六两银子的价格。

打一口井才十几两银子,打井可是技术性工作,下井的人甚至还要担负着生命危险,火炕这东西则没什么技术含量,卖出这个价格靠的就是独一份的新奇。老何头认真思索半天,他准备签完契书就第一时间联系镇子里的几户人家,将工坊的汉子分成几队同时去搭建这些东西,这样几边进度同步,盖上个五家十家的就能赚上一笔不菲的数目了。

虽说大多数大户人家都有下人伺候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总有些图新奇的,再一个火炕和炭盆带来的取暖效果也截然不同,老何头心里迅速将镇上那些上过工的人家都盘算了遍,脑子里很快就有了几户合适的人选,他做好了只赚这一把子银钱的准备——趁着火炕还没宣扬出去,先多赚上几户的银钱,这样就算旁人传出去了他也无所谓了。

老何头心里想着这事儿,戚长夜也捋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得在心里感慨果然不能小觑了任何一个人,这老头看着耿直精瘦,其实也是个聪明的人,不过也是,不聪明怎么可能管着足有几十个汉子的工队?

戚长夜带着他回了戚家主院,这还是老何头第一次进入山脚戚家的房间里面,两人一同签下契书,以六两银子的价格将火炕的图纸卖了出去。戚长夜手里是有着纸笔的,只是这东西价格太高他几乎不会使用,再一个也是纸张易破不如薄木板结实耐造,上次使用家里的纸笔还是他亲手写了认罪书让癞子孙二按手印的那回。

他又将火炕的图纸用纸张描画了一份,作为附件填在契书里面,如此便算是契约书成了,按理来说民间立契应当去官府那边登记盖章,但这并非强制要求,毕竟去官府那边就要多交上一些润笔的银钱,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褚掌柜那样直接“包年”的,民间百姓私下里的契书行径屡见不鲜。

契书已成银货两讫,老何头终于放下心来,他倒是还清楚自己现在还在戚家工地上着工,与戚长夜寒暄了几句就急急忙忙回去干活了,虽已经算是工队的主事,但这老头干起活也格外认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完全不逊色于戚大伯这个自己家人,也难怪工队在镇子里面会有着这样好的名声了。

戚长夜知道他心里着急火炕的事情,老何头需早些将建造的汉子安排出来,还要去那些大户人家的家里边游说他们搭建火炕,镇上的打井工队并不像是村子里的汉子们盖房那般按天结算,因着每个人的工种不同,拿的银钱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像是亲自下地钻井的阿古就肯定会比在上面摇辘轳的赚的更多。

工队里边有着一套自己的分配方式,戚长夜最后只要将银钱统一结给老何头就行了,他们包了整个打井的活,既然不是按天算钱戚长夜也不介意放上老何头半个下午的假让他提前回镇上安排。

他这边刚出了屋子,那边赵岁岁就过来叫他,门外停了几架板车,正是新一批的刚烧制出来的砖头。

戚大伯正与几个汉子蹲在一旁检查着砖头,赵岁岁也参与了进去,几大车砖虽是不少却架不住他们人多,不大一会儿就清点完毕。赵岁岁去结了这几车的砖钱,戚长夜则叫住了为首的汉子:“回去和你爹说上一声,我们家还得多要些砖,预定的数量送完以后你们再送……”,戚长夜回头看了一眼,“再送这么多砖头过来,还是同样的价格。”

砖户的儿子大喜,连忙点头:“好的好的,没问题!”

送上门的生意哪有不接的道理!

---

银子虽如流水一般花销出去,收获的东西却也肉眼可见,赵岁岁也不像先前那般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了,他和桐哥儿都养成了没事就到门口转转的习惯,亲眼见着高大的房屋一点点成型。

新建出的砖房还带着些湿润的气息,短时间内并不能住人,赵岁岁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不用再时不时地被赶到柴房里面,这辈子都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能住进这样漂亮的房子里。

新盖的房子单是墙高就要比山脚戚家高出一大截去,他们站在院子里面,偏过头去就能看到那格外惹眼的一堵高墙,赵岁岁恍惚间总觉得一切都极不真实。

戚大戚二将灶台给砌了出来、林家汉子和其他几人则是去将柴房给收拾了一番,他们在黄历上选了个日子上梁填瓦,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一楞楞地开始铺筑。顺坡拉线板瓦为底,仰瓦覆上一瓦搭三,这样雨水便会顺着瓦面的弧度直接流下,落到下面预留出的水槽里面,顺着早就计划好的排水路线流出院外。

这期间村长也曾来过几次,赵岁岁甚至听红丫头说郑家的那位三叔公也出现在了房子周围,不过红丫头也是听村里的其他人说的,她自己也没亲眼瞧见。

到这一步房子便已经建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些细节部分,譬如墙面抹灰门窗安装等等,刚巧工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井下终于见着水了!

阿古激动地与其他汉子们抱在一起大叫,村里的汉子们也都一股脑地冲了过去,不过目前还并不能确定真的打到了地下贮水层,具体的还要阿古再确认判断一番。

饶是如此,也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

之后的几日戚长夜与人上了门窗,阿古那边也开始固定井壁,戚长夜又托人打了个打井用的辘轳——值得一提的是,戚长夜意外发现这种经过了人力加工的物品能在系统商城里回收出个相当不错的数字,考虑到物品的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戚长夜又前后用了几件物品做了下实验,果然,经过村人加工的物品往往能比单纯回收的原材料要高出近一倍甚至数倍的价格!

可惜目前系统的回收积分上限点为每日100点,否则戚长夜都想专门在村里收些东西兑换成积分了,倒也能算是间接给村人提供了收入。

戚家后园里的菜地上长了不少青菜,不过这段时间在家里吃饭的汉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那点青菜很快就被薅了七七八八。过几日倒是还能再长出来一些,只是眼看着就要到了冬日,就算是长应当也长不出来太多,于是赵岁岁便开始从戚家买菜。

他家的人多,又是一个比一个能吃,每次都要买好几筐走,青菜这东西不出数量,洗过以后下锅一炒能缩去大半,这样一看几筐的菜也不算多了。

戚奶奶知道这是她宝贝孙子刻意留给自己家的机会,谁家园里没几垄菜啊?买谁的又不是买啊?不就是想让村里戚家能多赚些银子吗?戚家每日往村尾送的蔬菜都是她早上起来亲自盯着现场摘的,绝对是当日园里最水嫩新鲜的菜,摘下以后由戚大戚二的夫郎或者郑绣一起送到赵岁岁手里,每日都能赚到几十个铜板呢!

于是村里的议论声又换了个风向,以前是说戚五年纪太小不懂得节省乱花银子,现在是说戚老太太欺压小辈靠着分家出去的孙子挣钱,这其中又以雨婶子说的最欢,酸味儿隔着半个村子都能闻见。

戚老太太可不管这些,到了夜里关了房门,将布袋子里的铜钱倒了出来翻来覆去地数了一遍又一遍,笑的牙不见眼满脸喜色,夜里睡觉都恨不得能抱着那袋子越来越重的铜钱。

爱说什么是什么,拿到手的银子才是真的。

除此以外,赵岁岁又在渔哥儿和红丫头的陪伴下去了其他的几户人家分别买了一些东西回去,红丫头给他推荐了几个曾经对远夫郎有过帮助的人家,赵岁岁也并不在意。正如当初戚大伯给戚长夜推荐徐家的鸭蛋一样,质量没问题,价格没差异,那为什么不选择这家呢?

赵岁岁比戚长夜更不爱出门,每次进村都是为了买些东西回去,次数多了村里人便潜移默化地对他有了些刻板印象,要是在村里见着他了都热情无比地打着招呼,想问问他这次要买些什么。

赵岁岁在杨东村里都没被人这样热情地对待过。

他这次去村尾徐家买了一麻袋黄豆,又去定了这段时间徐家的鸭子新下的鸭蛋,总共花了一百二十文钱,在村里可是一笔相当大的生意。别说是小徐娘子了,徐老汉夫妻都亲自将他送出门来,徐老汉怕他拿不过来这么多东西甚至还专门送了他一程,还是赵岁岁连连拒绝才终于止住了脚步。

这段时间他家的咸鸭蛋消耗了不少,有的时候忙了一天不愿动弹就会热些东西用咸鸭蛋简单凑合上一顿,故而陶土坛里的鸭蛋下的飞快,这才多久就已经吃上了三分之一。

赵岁岁看戚长夜喜欢便想着要多腌上一些,至于那些黄豆……大部分是买来生豆芽的,等入了冬家里能吃的东西就会减少上许多,盛几舀黄豆生些豆芽也能算是一道蔬菜。

除此以外,戚大哥又不知是从哪儿弄来了一袋子萝卜,赵岁岁拿过掂量了下,约摸着应有三斤多重。小萝卜一共有十四根,赵岁岁将其挨个洗净切成细条,在远夫郎的指点下腌成咸菜,角落里便又多了个小小的瓷坛。

戚长夜忙着“上天入地”,一会儿跑到房顶或墙上忙忙活活,一会儿跑到井底下面弄什么东西,具体的赵岁岁也不太了解,总之明明房子和井都已经建的差不多了,戚大哥反而开始忙碌了起来,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说上几句话来。

又过了几日,一转眼到了八月末,打井的工队正式宣告工程结束,戚长夜与老何头结了银钱,老何头似乎依靠着火炕赚了些银子,对着戚长夜客客气气的,脸上的笑容也格外真诚。

“过几日家里要办暖房的席面,兄弟们要是有空也都来热闹热闹。”戚长夜道。

老何头点头:“那是一定。”

阿古也在旁边笑了起来:“一定来一定来,戚大哥这儿的饭菜这么好吃,我要是不来能后悔上一辈子!”

戚长夜看他:“原来你只是为了菜来的。”

阿古脸上一红,急急忙忙摆起了手。

众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阿古的年纪不是很大,皮肤黝黑性子爽朗,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瞧着格外真诚淳朴。

这孩子为人相当单纯,老何头拿他当亲孙子养,戚长夜对他也印象不错,也乐得与他说上几句玩笑。

工队走时这孩子还一脸恋恋不舍,坐在骡车上面连连回头,走远了还能听着阿古的声音遥遥传来:“戚大哥——一定要有上次的那道糖醋藕丁啊——”。

戚长夜:“……”。

赵岁岁“噗”地笑了出来。

这季节倒是还有些藕,前几日有人弄了几节,本来想着送到镇上去卖掉的,刚好有人在旁提醒了一句,说他可以去山脚戚家找岁哥儿问问。

于是那汉子就提着一小筐藕到了戚家门前,刚巧赵岁岁正和远夫郎商量明天中午吃些什么,当即拍板决定下来,由远夫郎掌勺做了一顿糖醋藕丁,也不知道是哪里合了阿古的口味,那一中午恨不得把脑袋都扎进盘子里面。

没想到他竟然一直念到了现在。

远夫郎也露出了个笑。

工队走后山脚的汉子们便又开始了忙碌,地上的房子已经盖完,该忙的就是下面的地窖了。村子里面有不少人家都有地窖,这方面根本不用戚长夜操心,他只是简单地与戚大伯确定了下地窖的大小和位置,戚大伯就带着汉子们忙碌了起来。

地窖这东西也不难挖,需要多留心注意下里面的通风和坚固程度,等地窖挖完再将他们如今正住着的戚家老宅也翻新一遍,便算是彻底了结了这桩工程了。

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砖瓦损耗,戚长夜将碎掉的砖瓦混着石子在院子里面铺出了一条碎石小路,石头是他特意在山上的那条河里捞的,因着是新建出来的房子院子,一进大门里面空空荡荡的。

靠右的位置有着道小门,推开门就是原来的老宅,不过目前老宅的这面墙壁还没有被拆掉,所以暂时还不能使用。

新打出来的那口井也在院里,阿古他们在井口边缘垒了一圈石头,新井里的水要沉淀上几日才能饮用,这段时间他们喝的还是竹笕的水。

戚长夜在井口上方简单支起个棚子,免得有什么东西一不小心掉到了井里,做这些时他又想着在院子里面搭一条回廊出来,届时在商城里面挑些葡萄苗种下,过上几年葡萄秧就能爬满回廊……赵岁岁心里肯定喜欢。

第91章

九月初, 戚家的房子正式完工。

原本前几日就能结工的,但戚长夜突然临时起意,在原有的房子上又改造了一番, 故而才又多拖延了几日。反正都有工钱可拿, 汉子们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等着到了结工的日子,汉子们分别接过最后一笔工钱,回去的路上都有些怏怏不乐。

戚家的活实在是太好干了, 吃的好结钱快,又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只要踏实勤劳肯干就能拿到应得的报酬,一群汉子甚至想就这样做到地老天荒。

但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 哪怕心里再想留下也只能强撑着精神和戚长夜打过招呼:“五哥, 暖房的时候记得喊兄弟们啊!”

“是啊,五哥可千万别忘了我们!”

戚长夜一一回应过去:“大家放心。”

毕竟一同相处了近二十天, 大家的关系都熟络了不少,戚长夜看着大家离去, 回过头来看向戚大伯:“大伯, 留下吃顿饭吧。”

这段时间戚大伯的辛苦操劳半个村子都可以见着,戚长夜想给他多结些银子,戚大伯却说什么都不肯收下:“你给的已经足够多了,我们家都靠着你赚了不少, 这些都是我该做的事情, 哪儿能再拿你的银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