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第7章

作者:手帕望明月 标签: 种田 年下 穿越重生

  宋菽笑笑,这饼简单,他也不藏私,大大方方讲了做法,大家听了啧啧称赞,都说宋家四郎心灵手巧,明明是个小郎君却比当媳妇的还会持家。这话说的,饶是宋菽受了二十多年互联网的洗礼,也不由红了脸。

  他们就在院子里吃,还能同时照顾生意,吃到一半时,周媳妇到了。

  其实宋菽把换馒头的地儿挪到自家院子,也有方便她看女儿的心思,周二娘一见阿娘,立刻扑了过去。然而周媳妇许是太累,没说什么话,只是抱起女儿往宋菽这里来。

  今天周媳妇在城里耽搁了点时间,回来得有些晚。周大郎本还吱唔着不说,但周媳妇看出那蒸笼明显是新的,便逼问了几句。

  她听完原委,后背直冒冷汗,幸好周大郎没事,而且在宋阿南的淫威下,柳飞赔了不少钱,他们反而是赚了。

  只是这钱,周媳妇拿的不踏实。

  此刻她提起这事,只见宋菽一脸古怪。

  她瞧了眼宋阿南,这人一贯寡言,该不是还没说?

  周媳妇只好代劳,把从儿子那里听来的原委全说了。末了又把三十文钱递给宋菽,说要谢谢阿南。

  “柳家的人不好惹,阿南打了人家,怕是你们也会招惹上麻烦。”周媳妇说。她也担心儿子,所以走前特地嘱咐了,让儿子换个地儿卖馒头。

  宋菽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不太清楚,周媳妇看出来了,少不得还要提点一番柳家和望海楼的关系,以及望海楼的背景。说完,却是宋阿南先开口了。

  “不用。”他把钱推回去。

  隔了一会儿又说:“没事。”

  宋菽全程看着,心里想,还好那天宋阿南没动武,否则自己这种战五渣,大概当场就什么都招了。

  转念又想,柳家背景那么强,这小子一点都不怕,倒是有点威武不能屈的范儿。

  只是宋阿南是不屈了,周大郎该怎么办?只是换个地方卖馒头而已,没两天又会被找着。

  宋菽还没想出对策呢,冯大伯又推开门搬进四笼馒头,边放馒头边说:“宋四郎,望海楼的李管事找,就在门外。”

  宋菽:“……”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8章 第八桶金

  望海楼的李管事来了,这消息如一阵狂风,顷刻间席卷了整个相河村。

  村民们可能不认识李管事,可望海楼都是知道的,这可是他们大涂县最大最气派的酒楼,接待的客人非富即贵,听说望海楼的东家与节度使家都沾亲带故的。

  这次来的虽只是管事,但却是骑着高头大马的。

  马在任何时候都很贵重,如今战乱刚息,正是马匹最贵的时候,听说在关外的集市上能卖到两万文钱以上,这得值多少馒头啊!

  相河村的村民们大多连驴都买不起,更别说马了,就是给他们一头骡子,那也比他们自己个儿金贵。

  这望海楼真气派,连管事的都能骑马,东家得是何等排场?

  这时有个别外村来的人,却要笑相河村的村民们没见识了。这李管事是专管采买的,常常到各个村里收些鸡啊鸭啊、蔬菜粮食什么的,他们这些离县城更近的村子见多了,才不稀奇。

  相河村的村民们被嘲笑,都憋红了脸,可怪谁呢?还不是怪自己没见过世面。

  这时有脑筋快的,立刻说:“李管事去你们村,可有这样正式地上哪家登门拜访?”

  这问题一抛出,对方顿时熄了火。

  还真没有。

  要说他们见过李管事,其实也只是远远见到,收点鸡鸭粮食哪轮得到他亲自动手,不过是带了伙计过来,做个统筹的工作,根本不会与乡民直接接触。就算是那些个富户、村长,也都是自己上赶着与李管事搭话,李管事心情好的话理会一下,心情不好连正眼都不瞧。

  相河村的人占了上风,心里可得意了。这宋家四郎不仅给他们折腾出个赚钱的门路,还给他们长了脸,这来的可是望海楼的管事,这可是专程拜访啊,这十里八乡的农户谁有这样的待遇?

  他们村里出了这样的人,真是太有面儿了!

  知道了这事的周媳妇却不这么想,她从馒头作坊赶来的时候,宋菽已经跟李管事进了正屋,听说要谈事。

  周媳妇这下急了,昨天宋阿南替她家周大郎出头揍了柳家大郎,今天这望海楼是不是要替柳家出头,修理宋家了?

  白天干活的时候周媳妇从来不躲懒,连来看一眼女儿都不肯,今天却巴巴地跑了来,三娘和程二娘从屋里出来见到她,也觉奇怪得很。三娘见她脸色不好,问了一句,周媳妇认识程二娘,便毫不避讳地把昨天的事情都说了。

  三娘一听,也是白了脸,跟周媳妇说:“快,阿南在哪儿?让他先别回来。”周媳妇知她何意,立刻去找了。

  一旁的程二娘听了全程,却不显慌张,思索了片刻跟三娘说:“我倒觉得不必慌张。”

  这话怎么说?三娘问她。

  程二娘说起前一天在她家的村子里发生的事。

  原来昨天李管事带人去他们村里收老母鸡,程二娘刚好背了馒头回去卖,李管事手下一伙计看着新奇就买了,一尝觉得特别好吃,又推荐给李管事。李管事一口气买了九个,说要带回去尝。

  “他们昨天那样子,看起来对馒头挺感兴趣的,听常来我家的那伙计说,兴许是带回去给东家和大师傅们尝。”

  宋三娘知道她口中的大师傅便是望海楼的厨子了,若是给他们尝了,而他们也喜欢的话……难不成今天李管事来并非要找麻烦,而是买馒头吗?

  他会买几个呢?三娘忍不住想。

  五十?一百?

  现在背馒头出去卖的人最多是背一百个,因为这是背篓能装下的极限,如果再多就得用驴子运了。可望海楼是有马的呀,他们会不会一口气买上两百个?

  宋三娘被自己大胆的猜想吓坏了,但又觉得这样气派的酒楼,一口气买上两百个馒头应该也不算太难吧。

  宋菽带李管事进正屋时,五娘也在里面,她一见宋菽和陌生人进来,立刻跑到宋菽身边,双手拉住他的胳膊,半个身子藏都到他身后。宋菽告诉她他与李管事有事要谈,问她想不想留下。

  五娘不爱见生人,但又有些好奇,她思考了许久。

  宋菽也不催,面带微笑等着她回答。

  最后五娘点点头,留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宋菽对五娘也有了些了解。这是个内秀的女孩,她的话虽然比宋阿南还少,有时因为沟通障碍,甚至显得有些楞,但其实是个聪明孩子。宋菽教她们馒头面团的配比,煮碱水的方法等,就数她领会得最快,干活也最细致。

  有了了解后,宋菽有心培养她,这样的孩子得慢慢来,而且最好有自己陪着。今天这个机会倒是正好。

  李管事进来打量了一眼屋子,对这家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有了基本判断。

  穷,贫农。

  他来前听手下伙计说过,这家原是寡妇当家,最大的两个儿子在成丁前就被征去当了兵。按本朝律例,每家有二十亩永业田世代相传,另外男子十八成丁可分到八十亩口分田,六十以上老男和笃疾、废疾者分四十亩,寡妻妾则只有三十亩。

  五十亩田,却要养这么一大家子人,更别说这几年的年景都不大好,在李管事看来,这群小子能活着已是天大的福气了。

  而自己今天带来的,则是更大的福气。

  昨天,他把从程家村买来的馒头交给大师傅们和东家尝,几人一致说好吃,并决定在望海楼出售。

  在大涂县,任何一种吃食,只要能与望海楼沾上边,那就是顶好的。任何一个厨子只要在望海楼谋到差事,那都会变成香饽饽。

  “抱歉,但我不能去。”

  多少人对望海楼趋之若鹜,这个宋家的小子也不会例外……嗯?

  李管事眨眨他的小眼睛,他常年在外奔波,皮肤晒得很黑,人又高又瘦,且总一脸严肃,手下的伙计们都怕他,可今天,他准备好的一番恭喜宋菽的话直接被堵,不知该笑该怒,脸上的表情一时间滑稽无比。

  连沉默的五娘都笑了。

  宋菽拒绝,这在李管事看来绝不可能,但他的东家却有所预料,给过他另一方案。

  此刻,李管事不由在心里狠狠佩服了东家的深谋远虑,并当作没有听到五娘的笑声,重新扳起脸。

  “如此,很是可惜。那么,可否向望海楼供应你做的馒头?”

  “那当然,任何人想来我这里买馒头,我都不会拒绝。”宋菽笑。

  李管事的神情差一点又僵了。采买是个朝南坐的差事,他接触的那些农户,乃至村长和富户,哪个不是对他客客气气、有求必应?那些人但凡听到望海楼的大名,都没有一个不字。

  可今天,他却在这乡野小子这儿,连吃了两回闭门羹。

  他刚才这话好像是同意,实则还是拒绝,他说任何人来买都不会拒绝,言下之意就是说望海楼和任何人一样,要来买馒头就得乖乖排队,没有特例。

  难道让他望海楼也每天一大早派人过来,像其他农户那样排队买馒头吗?

  不可能。

  望海楼什么时候做过这么掉价的事了。

  城里的柳家蒸饼铺也给他们供应蒸饼,人可是按照他们要求的规格,每天准时准点按需送来的。什么时候让他们的人去排过队?

  李管事很想立刻转身走人,但东家说了,宋家的馒头必须拿下。

  无奈之下,他只好耐着性子,跟这乡野小子仔仔细细说了他们的要求。每个馒头要一般大小,品相要好看,并且在每天卯正前送到。

  “你们跟望海楼的合作是长期买卖,初期我们每天要两百个,之后会逐步增加。柳家的蒸饼也在望海楼有售,比本铺卖的更大更好,每天的订购量是五百个,逢年过节能高达两三千。”李管事特意提柳家,就是给宋菽看看实例,让他知道跟望海楼合作有多少好处,免得这个乡野里出来的小子短视。

  “这样啊,”宋菽仿佛思考了一会儿,说,“李管事也瞧见了,我家连头驴子也没有,白天还要做馒头,实在没功夫给您送,要么您遣人每天来拿吧,我卯初……啊不,寅正给您备好,您拿回去刚好卯正,一点也不耽误。”

  真是一点也不耽误。

  李管事要吐血。宋菽他们送,那望海楼馒头这块卯正开工即可,宋菽他们不送,望海楼可得丑正就派出人手,一来一回四个时辰,哪里不耽误了?

  “那李管事打算给我什么价格呢?”宋菽又问。

  李管事的气终于顺了点儿,这小子总算知道让步了,还晓得跟他们谈个优惠价。看他这么识相,他们望海楼派人来取就取吧,反正他们人手多。李管事想着,丝毫没发现,自己已经掉进了宋菽的思路里。

  “一文钱六个。”李管事说。

  这个价格他事先就跟东家商量过,宋家给村民们的价格是一文钱四个,他们是大单理应便宜,先出一文钱六个,若对方实在不肯再给一文钱五个,看似各让一步,实则望海楼占了便宜。

  不过,李管事现在知道宋菽难对付了,并不认为他这么容易打发,已经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准备好跟他扯皮。

  然而,这个让他连吃闭门羹的小子却一口答应。

  李管事松了一口气,看来他刚刚举的柳家那例子发挥作用了,这小子也晓得了跟望海楼合作的好处。早知道他该多费些口舌,跟他讲讲望海楼大师傅们的待遇,没准他就答应直接去望海楼做工了。

  “不过那材料,却需要贵楼提供。”宋菽又说。

  李管事才松了的气,又提了起来:“小子,你别不识好歹!”这小子太过分,买他馒头还得提供材料,哪儿有这么好的事。

  “李管事消消气,并非我不识好歹,这也是为贵楼考虑。您且听我先说说,再下结论。”宋菽道,“您刚才也说了,柳家的蒸饼供应给您的与本铺不同,相信不少客人也是冲着这一点,才特地去你们望海楼买蒸饼的。”

  这一点宋菽倒没有说错,柳家供应给他们望海楼的蒸饼更大更好吃,当然也更贵,但那些富户贵人们并不在乎,不论自用、送人还是祭祀,都会去他们望海楼买,而非柳家本铺。这也是为何,他们订购蒸饼的数量如此之大。

  看来这小子还有点见识,李管事想,不动声色地继续听他说。

  “与蒸饼不同,若只是更大,望海楼的馒头不见得比我家的更好,所以在做馒头的材料上必须精益求精。”

  说到这里,宋菽顿了顿,等待李管事的反应。

  李管事心里挺认可他的话,但面上不表,只是让他继续说。

  “我想用精白面粉,无根之水,以及果木柴。并可改变它的形状,从圆形变成刀切。如此,望海楼的馒头必可脱颖而出,卖得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