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生活流 第61章

作者:青竹叶 标签: 美食 种田 快穿 穿越重生

他们村子风水好,来了几批的知青都是好性子的人,这个小知青最近才来,白生生的,和戏台子上的小生一般俊秀,年纪也小,刚满了十五,一个高中生,很是知人情礼仪。

“你一个人跨了大半个中国过来,若是有什么需要,别客气,找队里人说。来这一趟也不容易,你年纪又小。别看村子穷了点,大家心都是好的,就是没几个懂你们说的话,两边鸡同鸭讲,才不敢靠近。等日子久了,你就知道了。”

妇人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是少数有文化的女性,会一些普通话,虽然带着浓重的方言气息,但交流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很多知青喜欢来找她,村里就那么几个会说普通话的,她是最热情的。

现如今的知青不像是几年前刚来的时候受欢迎了,又不能干活又要分口粮,事情也多,总有些人会不喜欢他们,连曾经蠢蠢欲动的青年男女也都避而远之。

所有的浪漫情怀都敌不过现实的严酷,是面包还是爱情,总得做出一个选择。

倒是妇女主任一如既往,还会关心新来的同志生活如何。

“诶,麻烦您了。”

“瞧你,忒客气。行了,回去吃饭吧。”

在山脚下,原来村里戏台的地方,就是知青安置点。那地方在一片荒草丛里,距离村子不远不近,就好像他们这一批人一样,和村民不远不近。

这房子是老知青们修的。听说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借住在村民家里,但有许多不方便,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等。村民自己也觉得不方便,后来两边闹出些事情,彼此见面都觉得尴尬。

所以后来村里出人力,知青出钱,紧赶慢赶就把这知青安置点给修了起来,泥砖青瓦,说不上多好,遮风挡雨已经足够了。

他们搬出来之后,自给自足,也就偶尔向村民买些东西。或是远香近臭,隔得远了,反而和村民的关系缓和了,这也是意外之喜了。

他踩着压实的泥地,一路拿着长棍子敲击地面,因着偏僻,偶尔可见草丛中蛇虫游走,所以要用这种方法吓走这些小客人。

乡下地方,环境很好,山清水秀,蚊虫蛇蚁也多,城里人一开始都不喜欢一睁眼就看到墙上床上有东西在爬,如今也适应了。甚至学着村里人养了壁虎和蟾蜍。只有几个女同志还坚持着每日用艾草熏一熏屋子,别的人都见怪不怪了。

还没靠近,看到一丝白烟袅袅升起,像是一根细线在风中无力摆动,那是女同志在做饭吧?

知青点是一排六间的屋子,一间是厨房,其他五间是知青的房间。前两批的知青人数多,占了四间,这一批就三人,还都是男性,就领了剩下最边上的一间。

房间并不小,所以三个人住一间绰绰有余,每个人都有不小的空间。

屋子后面修了一间茅房,因为人多,有些时候上厕所也要排队,他们又不好意思像是孩子一样随地小解,只好跺着脚等。

乡下的条件就是如此,习惯了也就好了。

“昭明,回来了?”

“手里拿的是什么?”

“是茄子啊,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要是有油有肉,就能做茄盒子。”

“我觉得清蒸的就很好。”

天气转热,大家也不想待在闷热的屋子,现在都在外面的屋檐下,一个个端着凳子椅子坐好,换上了露趾的拖鞋,手里拿着一把大蒲扇。南方的屋檐都很宽,阴凉还通风,是纳凉的好去处。

这时候若是端上一杯清热的苦茶,日子仿佛更美了。

知青们因为成长环境相似思想相近,又都是‘流放’此地,心理上的需求让他们抱成团,形成一个小集体,人数也不多,也就比较团结。

这会儿已经七三年,一开始大部分人还是想着过两年就找机会回家,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里待那么久,来得最早的那一批已经待了快五年,第二批也有两年了。

能回去的都回去了,留下的已经做好长期抗战的最坏准备,比较心平气和,大家没事儿还会交换一下课外书,或者聊聊家乡的事,所以知青内部还是比较和谐。

真的忍受不了又回不去的,也有两个做了本地女婿,虽然名义上还是知青,但他们内部已经将人扫除出去,算不得同伴。

“主任家里拿的,清蒸了吃吧。”昭明笑着把茄子给了在做饭的几个女同志。

“加菜咯。”圆脸女同志嬉笑着接过来,手脚麻利的用葫芦瓢打了水清洗。

知青们分工明确,男同志要砍柴和打水,女同志烧饭做菜。这其中有一个娃娃脸的姑娘,姓余,家里原是开饭店的,祖上是御厨,她跟着长辈学得一手好厨艺,没进入国营饭店发扬光大,倒是来了这里便宜了大家。

余姓姑娘正在锅里炒油菜,看到茄子,就说,“这会儿茄子才上市,就得原汁原味的吃,回头我给大家做个素蒸茄子。”

屋檐下乘凉的便很是捧场地纷纷说好。

昭明去到屋里,用早就备好的热水好生把自己擦洗了一番。他有两个暖水壶,一个喝一个洗。虽然天气转热,他还是喜欢用热水,尤其热气蒸发时候带来的阵阵凉意,比直接用冷水擦澡更舒服。

他还得抹药,他用白酒泡了些红花,做成跌打酒。这要不能每天狠狠的揉上几遍,他觉得自己第二天可能就起不来。

这几日抢收,村里每个人都在拼命干活,午间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这时候他们知青也不能落后,哪怕装也得装出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

但他们和村里人又不一样,干不惯这个,往往一天劳作下来第二天身体就废了。每一块肌肉都是又酸又痛,蚂蚁啃咬一样。然而不干活又不行,没有工分,没有钱粮。

难不成指望着家里邮寄过来?大部分人家也没有富裕到可以常常接济下乡子女的地步。即便家里邮寄了,也不可能是大数量,如今邮费贵呢。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啊。

现在是五月份,村里抢收油菜,他们也跟着。农村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油菜收完了还得收冬小麦种大豆,之后收稻子,收完第一季的稻子要插秧第二季的稻子。

所以村里人心里盼着下雨,又不愿下雨。下雨可以不上工,躲一日清闲。噼里啪啦的下一场,还驱散了暑气,还能趁着这点空闲找几个朋友喝点小酒闲话家常。

可是下雨也耽误抢收和晒谷,造成粮食减产。粮食是什么?那是农民的命。

这种心情就跟卖炭翁是一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看天吃饭,不像是在城里做工旱涝保收,老天爷要是不给脸,农民就得挨饿。

所以农民兄弟对于时令和天气变幻是最敏感的,没办法,和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事儿。这到了抢收时节,哪怕村里懒汉都会爬起来干活。

为什么呀,得抢在龙王爷的前面把稻子收回来,然后晾晒了收库。

这个关键时间往往只有那么两三天,早了,粮食没有长到最好的时候,减产。晚了,正赶上多雨的日子,粮食来不及晾晒放着要长芽,减产。

第一批的知青早就告诫过新人,别的时候你偷懒没关系,最多减工分,但是抢收抢种的时候偷懒,那等于是媳妇坐月子的时候不伺候,人家要记一辈子的。

这里有五个老知青都是头一批下来的,其中多数不是昭明这样不甘不愿来的,而是怀揣着建设农村的伟大梦想过来。可怜现实当头一棒,农村既不需要他们,也不欢迎他们,砸得他们一个个金星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