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寂烟雨
卿孟祝伸手指向斜后方:“就那边一家,刚刚在车上看,也不知道看错了没有?我们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赵和曦嘿嘿笑了两声:“你现在找果树倒是方便。”
卿孟祝下车:“去问问,又不会掉一块肉,能行就行,不行就算了。”
两人下了车,往卿孟祝说的院子走。
他们还没走到地方,院子里的看家狗先吠叫起来,叫得非常大声。
院子里有一个老爷子走出来:“谁啊?”
赵和曦笑着说道:“我们是外面过来买果苗的,看您家的柿子树好,过来看看。”
老爷子一下就得意了起来:“嘿,可真会找,我们家这柿子树是十里八乡最好的柿子树,柿子结了的时候,大老远都有人过来拍照。”
赵和曦顺势提出请求:“你们家的柿子树确实好,我们能进来看看吗?”
老爷子打开大铁门:“进来吧。阿旺,别叫了。我们家阿旺拴着,你们别怕。”
卿孟祝和赵和曦走进院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不过收拾得很干净,四周整整齐齐,基本看不到杂草和杂物。
院子的一角拴着一只黄毛田园犬,小狗长得挺好,眼睛圆碌碌的,看着很有灵气。
卿孟祝看着小狗,手有些痒,不过到底克制住了,一来去摸陌生的狗不太礼貌还容易被咬,二则去摸了陌生的狗,晚上回家肯定要挨护卫和护法汪汪,两只小家伙还会拿屁股对着他。
卿孟祝过去看院子一角的大柿子树。
他们看惯了矮化的果树,很少看这种高十多米的柿子树,看柿子树还得仰头。
卿孟祝看着长满了叶子的柿子树:“老爷子,你家这柿子树种了多少年了?”
老爷子:“怕有五十年了,我们刚结婚那会,我老伴种下的。”
卿孟祝摸着柿子树的树皮:“那可真够久的,这些年来,你们没少细心打理这棵柿子树吧?”
老爷子:“对,都是我老伴打理的,修枝、施肥、浇水,早些年我们腿脚还灵便的时候,要用梯子架到树上去把上面多余的枝条砍下来,现在倒不行了。”
还有修枝的习惯?卿孟祝心头一动,想问问能不能把这部分枝条买下来?
他们说着话的时候,从院子外面进来一个高挑清瘦的老太太。
老太太满头白发,难得一点都没有佝偻缓慢的姿态,肩背还挺得笔直,腿脚也非常利索。
老太太一进门就问:“哪家的客人?”
老爷子笑呵呵地说道:“不是哪家的客人,过路的,看到咱家的柿子树好就进来看看。”
赵和曦连忙上前去重新自我介绍了一番,老太太这才点点头。
卿孟祝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是老太太在当,问道:“奶奶,您家这柿子树是火晶柿子吧?”
老太太站定了:“对,就是火晶柿子,不过是老品种,跟现在的品种不太一样。”
卿孟祝:“老品种好,抗病性强,好打理,味道肯定也好。”
老太太脸上露出了笑意:“说好打理,这棵柿子树是真好打理,一年到头来都不用费什么心思,它就能给我们结出满树火红的柿子。”
卿孟祝:“那您家还有别的柿子树吗?有没有果园什么的?”
老太太摇头:“你们要是早十几年来倒是有,现在我们老了,儿女又在外边,果园早就荒废了。”
赵和曦嘴快:“可惜了,我们还以为您家有别的柿子树,想问您家买点柿子树呢。”
老太太直接回绝:“不卖,我孙女可喜欢这柿子了,不卖,出多少钱也不卖。”
卿孟祝:“这么好的柿子树,一看就是你们就投入了感情,我猜您也不会卖,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卖我们一些枝条,我们带回去扦插?我听说你们平时也会修理枝条?修理下来的枝条没用吧?”
老太太想了想:“要多少枝条?什么价?”
卿孟祝:“就按市场上柿子苗的价格吧?我们上午刚从果园出来,大概五十一棵果苗,这些枝条我们也出这个价。”
老太太带着褶皱的眼睛上下打量他,看他神色认真,这下没意见了:“那你们要搭梯子自己上去砍。别砍多了,砍多了,秋天就结不了多少柿子了。”
卿孟祝赶忙答应下来:“你看着我砍,绝对不会砍多,我就砍五六根枝条。”
老人家里就有梯子,不过是那种普通的扶梯,要用还得将梯子架到树上,然后再爬梯子上去。
赵和曦有点不放心:“要不我上去砍吧。”
卿孟祝:“我来。扦插的树枝要选活性比较高的树枝,你不一定会。”
赵和曦在种植上确实没什么经验,其实也不坚持:“你来就你来。”
这棵柿子树算是老太太心爱的柿子树,他们砍枝桠的时候,老太太在树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卿孟祝砍了两根柿子树的树枝下来,老太太还指点他:“你先下来,把梯子往旁边挪一挪,旁边那根树枝用来扦插也很好。”
卿孟祝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那根树枝确实比他选定的树枝还好,不由有些惊讶:“奶奶,您的眼力真好。”
老太太骄傲地说道:“你们别看我老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扦插的一把好手,要不然也不能种下这棵大柿子树。”
卿孟祝:“这棵柿子树还有故事啊?”
老太太:“是啊,当时我舅舅在西北插队,我看报纸说他们那里有特别好的柿子,过年的时候专门托他大老远的给我带了一棵柿子树。当年这颗柿子好像也是扦插出来的,它没有种子。”
卿孟祝:“那可真是有缘了,我们也要大老远地带回去种。”
老太太:“是有缘分,你们的眼睛也利,从路边路过就知道我家的柿子好。”
老太太是种植的一把好手,卿孟祝刚刚就发现了,院子里种着的这些花花草草跟蔬菜都长得很好,基本都能达到“良品+”的品质。
现在老太太一聊起植物,卿孟祝就明白为什么了,这都是一辈子沉淀下来的经验。
卿孟祝本身的种植技术很不错,老太太跟他聊了几句,颇有点知音的感觉。
知道他们还没有吃午饭,老太太立即热情地邀请他们在家吃午饭。
老人家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他们平时就两个人住,颇为寂寞,现在留两个年轻人在家吃饭,老爷子也很热情,还专门去外面的肉摊子上买了肉回来。
卿孟祝跟赵和曦推拒不过,就钻进厨房打下手了。
饭桌上,卿孟祝聊起他们的公司,两个老人居然听说过。
老太太说道:“你们的公司现在可有名了,我还听说你们招工招得特别多,男女都招?”
卿孟祝:“是比较多,现在要干的活比较多。”
老太太颇为遗憾:“可惜了,要是我年轻个几十岁,我就去你们那里干活。”
老爷子在旁边乐呵呵地说道:“这么大老远,你过去了也吃不消啊。”
老太太不服气:“他们那边不是有茶园?我去他们那个茶园干活,别的不行,种茶我总行吧?”
卿孟祝忙道:“我们没有茶园,就是果园。”
老太太:“没有茶园?我听说你们有茶啊,茶叶还特别有名。”
第174章 种茶的技术员
卿孟祝家是有茶,随着现在茶叶长得越来越多,他们也会拿茶叶出来招待客人。
至于有名的茶园,卿孟祝倾向于老太太记错了。
赵和曦也说道:“奶奶,您是不是记错了?把别家的茶园记成我们公司的了。”
老太太:“应该不会,你们公司的那个名字那么拗口,我知道的公司也没有第二个叫这个名字的了。”
卿孟祝:“那您可能把我家的茶叶记成我们公司的茶叶了。”
老太太这才点点头:“也有可能,反正是你们的,也分不清什么公司不公司。”
说完,老太太叹了口气:“我还以为你们公司有特别厉害的茶园,想跟你们交流一下经验。”
卿孟祝来了兴趣:“奶奶您在种茶?”
老太太:“种啊,我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种茶了,不过种了一辈子也没种出什么名堂。”
老爷子在旁边插话:“我老伴的菜园子里现在还种着茶树,我们家喝的茶叶全都是她炒的。”
卿孟祝跟赵和曦齐齐看向老太太:“好厉害!”
老太太被夸得有了献宝的心思,饭也不吃了,要去给他们拿茶叶:“我给你们尝尝今年的春茶,喝过我家茶的人都说挺不错的,你们尝尝,看是不是?”
老太太很快就泡了茶出来。
茶叶放在杯子里,泡出了黄澄澄的茶水,看起来非常不错,闻起来也很香。
卿孟祝现在跟茶叶打交道打得多了,一闻这茶就知道这茶叶有“良品+”的品质。
老太太的茶叶种得非常不错,可惜受品种的限制,茶叶不算特别好,因为泡茶的水用的是自来水的关系,茶水也差了一点清冽。
不过,总的来说,这在普通的人家应该算是非常不错的茶了,毕竟老太太也不算什么正儿八经的专业人士。
卿孟祝细品之后,抬眼就看见老太太期待地看着他,见他看过来还微微抬了抬头,意思是让他说说评价。
卿孟祝看懂了,笑着说道:“这茶种得真有水平。”
老太太:“你说说,哪里有水平?”
卿孟祝看老太太较真了,也认真起来:“如果我没记错,这茶就是本地的普通茶树,市面上有这种茶叶炒的绿茶,十块钱一包。”
老太太没想到他真尝得出来,高兴地说道:“对!就是我们这里的粗茶。”
卿孟祝认真:“普通的粗茶没有这么香,也没有这种苦而回甘的滋味,所以我说您这茶种得有水平,要是种得一般,炒出来之后就会是那种又苦又浓,没什么回甘的大叶子茶了。”
老太太:“这个是,我们本地的茶炒出来大多是解渴用的。”
老太太很喜欢茶叶,看卿孟祝真能说出门道,顺势邀请他:“我家的菜园子离这里不远,你要去看我家的菜园子不?”
卿孟祝:“看茶树吗?”
老太太:“就看茶树!”
卿孟祝:“去吧,我看看。”
老爷子看他们说去就要去,连忙拉住老太太的手臂:“哎,急什么,你让人孩子安心地吃完饭,你也先吃饭。”
老太太回过神来:“对,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话是这么说,老太太明显等不及了。
卿孟祝在老太太的目光之下也没有心思细嚼慢咽,连忙几口扒完碗里的饭,要跟老太太去菜园子看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