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方方方方
狄越端了碗润喉的梨水进来放桌上,摇了摇他,“先喝点冰糖炖雪梨,晚饭后再喝药,来,我扶你起来。”
生病的人就是喜欢作,他蒙着被子不理,“不喝,我困了,要睡觉。”
然后他就被捞出来了,温缜看着面前的碗,认命喝了,喉咙确实舒服了一些,喝完就缩回被子里,他觉得摆烂什么也不干挺好的,人就是应该休息。
狄越脱了衣物陪他一块躺,壁炉里炭火燃着,室内的温度还算暖和。
温缜八爪鱼似的抱着他,额头还有些烫,低烧,往他肩窝打转,手还伸进他中衣,游走在他肌肉上。
生病的人还非常不安分,这就很欠了,狄越反过来压着他,然后温缜更顺手了,他就欠,他就贴贴。
他俩衣着单薄的打闹一会,温缜就昏昏沉沉抱着人睡过去,出了一身汗,又起来吃晚饭喝药,洗漱后又睡了一晚,第二天才好了一些,起码低烧也退了,头不晕了。
狄越看这人散着发在庭院晒太阳,秋冬的暖阳并不热络,相反还带着凉意。“外面冷,屋里壁炉暖和些。”
温缜昨天在房里待一天了,摆烂摆不下去,读书又不行,非说这几天让他休息,温缜也在等消息。
他抱着狄越的腰,狄越被他扯着与他躺一张摇椅上,狄越觉得被挤到了,“你是不是自己生病了,看我活蹦乱跳心理不平衡,非想传染给我?”
温缜这几天特别黏糊,“这都被你发现了,咱们不得有难同当,我就贴。”
刘永走出来伸个懒腰活动一下,看见院子里的两人一言难尽,堂堂读书人,能不能要点脸,“你俩光天化日,大庭广众的干啥呢?能不能回房?”
温缜开始倒反天罡,“不能,我俩乐意,让你出来看了吗?”
刘永懒得理他,他不与病人计较,正是这时,宫里来人了。
东厂的番子敲门,狄越起身去开门,这回外头的是陆轲本人。陆轲觉得,疯还是温缜疯,还真敢打破砂锅问到底。
“温举人,随咱家进宫一趟吧。”陆轲又看了看狄越,“只许你一人。”
狄越皱了眉头,温缜站起来拉住他,“好,督公,且等我穿戴整齐。”
温缜拉着狄越回房,换上一身儒巾,狄越很不放心,“这进宫,出事怎么办?”
温缜系着玉带,“放心吧,于大人也在,出不了什么事,我能干什么?”
狄越听到这就更慌了,他什么时候有过分寸?“你干的吓人事多了。”
“放心吧,等我回来,我又没犯法。”
东厂的马车在京城疾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音格外清晰。陆轲闭目养神,“温举人,咱家倒是小瞧你了。”
“督公此话怎讲?”
“能让太后亲自下懿旨重查的,你是头一个。”陆轲睁开眼,锐利的目光盯着他,看着眼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不过...这潭水可比你想的深多了。”
温缜不动声色,“督公明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下只是尽本分。”
他们走在宫墙,却是往乾清宫方向,温缜心头一紧,这是要面见皇帝?
陆轲领着他穿过重重殿宇,最后停在一处殿前,殿内烛火通明,隐约可见几个人影。
“进去吧。”陆轲见小内侍通报过后打开门,“陛下等着呢。”
温缜只得迈步入内,见御案后端坐着景泰帝朱祁钰,他还是少年模样,两侧分别站着于谦和另一位身着蟒袍的掌印太监,金英。
“草民叩见陛下。”温缜伏地行礼。
“平身,”朱祁钰看着这个久闻大名的人,倒是与他印象里的忠臣能臣形象不符,他实在太年少了,像着与他同龄,朱祁钰才二十一。好奇便问了出来,“温卿今年多大?”
温缜拱手恭敬道,“草民二十有二。”
还真是与他同龄,朱祁钰长得不错,包括朱祁镇,也都是皮相很好的人,大明后宫是从民间选秀出来的,自然不会有相貌基因不好的。官场也是如此,歪瓜裂枣就算考上了,也难升入京。
“你抬起头来。”
温缜闻言缓缓抬头,殿内宫灯的光晕恰好映在他眉眼间。朱祁钰微微一愣,但见这青年面如冠玉,一双桃花眼清冽如寒潭映月,不笑时也似含情,生生将端方君子气韵染出几分惊心动魄。
朝堂上的官员大多周正,内里如何且不论,长的都是好人正派脸,个个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但像温缜这般的长身玉立芝兰玉树,也是难寻,有这样貌无须这般实力,有这实力美貌反而是累赘。
怪不得这么作死也活得好好的,世人对美人总是多了宽容。
如果温缜知道朱祁钰的话,定要说,不,很多人做梦都想他死,不杀是他们善吗?是他们杀不了啊,没那个能耐!
“温卿好一副丰神俊朗的相貌,”朱祁钰也是少年,不免对同龄的温缜多了些亲切,他端坐在皇位,大部分时间与于谦王文金英一道处理朝政,都是比他爹年龄还大的人了,他总怕出错,也就不爱说话。
“你说有人胆敢污陷太后,这事于少保与太后说了,她很是生气,这案子你提出来,如果出了事,你的项上人头,也难平事。”
温缜听到案子拱手对答,“陛下,非是草民说,而是证据摆着,太后若不是反应过来着了他人的道,安能要求重审?”
朱祁钰此时刚当上皇帝没多久,他是孙太后做主让他上位的,他昨天不肯再审就是怕让孙太后下不了台。
人的信息差能制造许多误会,而当权者的信息差能制造天下浩劫,比如汉武晚年的巫蛊案,就是皇帝与太子没长嘴,被小人钻了空子,导致长安户口减半,血流成河。
这个案子也一样,那人笃定每个人都有顾虑,想法都不敢说出口,而深宫的太后,是不会知道宫外发生了什么事的,孙太后并不过问朝政。
当于谦直来直往的去问,孙太后人都傻了,她都没想到,她人在宫中坐,锅从天上来,没干过的事情,她当然不认,居然有人狗胆包天栽赃嫁祸到了她的头上。
她这两年本就不顺,心里有太多不快,被人欺上门,她自然要重审,谁也别想让她背她没做过的事。
她出身民间,只是县丞的女儿,当宠妃时她安分守己,当皇后时兢兢业业,当太后时国家有难她顾全大局更换皇帝,怎么这些人还蹬鼻子上脸了?
就因为她亲儿子沦落草原,就欺负她消息不通,没人与她通信?
孙太后发了火,皇帝自然不能草草了事,陷害太后,这是谋逆的大罪,又是于谦过来说明,温缜自然就被宣入宫中了。
“此事既然是温卿察觉,朕让东厂重审,你与陆轲一道负责抓捕元凶吧。”
第79章 京城诡异大案(十六)
温缜每一次遇到这种牵扯势力太大的都不想管, 他没必要以卵击石,将自己置于死地,也置于前途未卜敌人满朝的状态。可每次他饭都喂到上位者嘴边了,他们偏偏往后退, 任这个世界昏昏暗暗, 还要怪他过于年轻气盛, 过于非黑即白。
他们看不见听不见,逼得他将遮羞布再次撕开, 将真相完完全全呈现,将腐败的东西晾在阳光下,让这些人再不能闭眼说不知道,无所谓,众目睽睽之下, 避无可避, 他们才能秉持一个公正。
每一次都是这样, 事后所有人又默然的看着他, 嘲讽他的天真, 不知天高地厚。骂他是个疯子, 不顾大局死活。
他行于世间,却走在刀刃上,想要他死的人,都能排成一队。
他来到这个世界, 要融合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很痛苦了, 如果还要他视而不见他们的恶行, 那才是在逼疯他。
温缜也很幸运,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个于谦比他更刚直不阿,有于谦在前面顶着, 他的所作所为不至于触碰到死亡线。
这个案子已经差不多临近结案了,将真凶蒙着的黑布一揭,就现出原形了。
陆轲带着温缜去孙太后宫里问询,慈宁宫的庭院比温缜想象中更为幽深。穿过重重回廊,他与陆轲被引入一间陈设简朴的偏殿。殿内焚着檀香,却掩不住一股药草的苦涩气息。
“草民温缜,叩见太后千岁。”温缜跟在陆轲身后行礼,恭敬行礼,眼角余光瞥见一抹素色衣角在屏风后,宫女为她整理衣裳。
“平身吧。”太后的声音出乎意料的年轻,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声线。“陆轲,哀家听闻,你在查一桩涉及邪教的案子?”
陆轲心头一跳,“回太后,确有此事。”
“那你知道吴借哀家之名,取走皇家石材的事了?”
“奴婢略有耳闻。”
太后冷笑一声,从屏风后转出,她约莫四十出头,面容端庄却透着苍白,眼角已有细纹,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她身着素色常服,发间只簪一支白玉簪,朴素得不像一国太后。
朱祁镇在草原被俘,她日夜忧思,在殿内设了佛堂,吃了素斋,居然有人用她的名头去做孽。
“略有耳闻?”太后在案几前坐下,“陆轲,你可知道吴循借走的那块大石,是用来做什么的?”
陆轲谨慎地回,“据奴婢调查,可能与近日京城发生的连环命案有关。”
“命案?”太后突然提高了声音,“那是活祭!祭祀他们的邪神!还妄言大明有变,江山更易,山川崩迭。”她猛地拍案而起,案上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而吴循,竟敢借哀家之名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温缜注意到太后的手在微微颤抖,不知是出于愤怒还是其他情绪。
“太后息怒。”陆轲斟酌着词句,“奴婢斗胆请问,吴大人是如何从太后这里取得石材的?”
太后深吸一口气,重新坐下,“三年前天降陨石于京郊,钦天监奏报乃祥瑞之兆,哀家便命人将陨石收入宫中。一个月前吴循说要用此石为国祈福,哀家便赐予他了。”
她的声音颤抖着,开始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愤怒,“哀家赐他祥瑞为国祈福,他竟用来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如果不是昨日于谦来问哀家,这顶黑帽子就任由他戴在哀家头上,无人来告知一声。”
这谁敢告知呢?如果事情真的是太后做的,那岂不是张口就是死路?上面要掩盖,下面就是一亡魂,皇帝敢背不孝与忘恩负义的名声吗?也就是于谦直来直去,直接戳破了,不然就这么糊弄过去,不管孙太后知不知情,所有人必须默认她不知情,不然哪有真相,太后为了自己的清白,也得把人推出去,至少那位高权重又不择手段的,能下台,能偿命。
“太后息怒。奴婢尚需查证吴阁老是否知情,或是他人盗用...”
“不必查了!”太后一改以前的和气,这种事上她格外愤怒,“吴循向哀家讨要陨石时,说的就是要在京郊设坛祈福!如今出了这等事,他难辞其咎!”
陆轲注意到太后的手指紧紧攥着佛珠,攥得指节都泛白了,这位一向以仁慈著称的太后,此刻眼中燃烧着他从未见过的怒火。
“陆轲!哀家命你即刻查办此案,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严惩不贷!吴循若真参与此事,哀家要亲眼看着他伏法!”
“奴婢遵旨。”陆轲深深叩首,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他终于可以弄死那老东西了。
礼部负责的事宜里,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科举。这个位置,以后会出一个严嵩,大明第一权奸,就是掌握了礼部,掌握了天下读书人的命脉。
吴循身为此等重臣,却迷信邪教,简直莫名其妙,聪明人犯法最为可怕,如果不是温缜这个疯的,揭穿了他的弥天大谎,这件事情还真的就会不了了之,无人敢查。
将事情说完,她才注意到陆轲身后的温缜,不发一言的恭敬立在那,人总是好颜色的,陆轲这性格能在一群太监里起势,最开始也是长得好,得了孙太后的青眼,加上文武兼备,才步步高升。
“你就是那个温缜?”
温缜走出陆轲身后,拱手行礼,“正是,见过太后千岁。”
“抬起头来。”
太后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温缜,只见他缓缓抬起头来,露出一张俊秀如玉的面容。那双眼睛尤为好看,清亮如寒潭,却又带着几分内敛的锋芒。
“果然生得一副好模样。”太后微微颔首,手中佛珠轻转动,“难怪于谦昨日在我跟前夸你机敏过人。”
温缜保持着行礼的姿势,声音不卑不亢,“于大人抬爱,草民愧不敢当。”
太后话锋一转,“听闻你断案神速,如狄公再世,精通办案,无论什么大案不出三天就能追根溯源?”
温缜心中有些警觉,“草民略知皮毛,不敢称精通。”
太后看向他,想起往事,“那你可知道,三年前那颗陨石,究竟是何征兆?”
温缜的背脊微不可察地僵了一瞬。这个问题来得太过突然,也太过危险,他余光瞥见陆轲几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草民愚钝,不敢妄测天意。”温缜恭敬低头,“太后言钦天监当时奏报是祥瑞之兆,专业人看专业事,于玄门他们应该不会错的。”
想起如今一团乱麻的局势,太后的目光渐变得冷淡,“是么?那为何如今这'祥瑞'会成了邪教祭祀之物?”
温缜心中一震,他暗自调整呼吸,声音依旧平稳,“太后明鉴,宝物无善恶,全在使用之人。若有人心怀不轨,纵是祥瑞也会被用于邪道。”
太后闻言,手中转着的佛珠停住。她盯着温缜看了许久,对陆轲道,“你先退下,哀家要单独与温缜说几句话。”
陆轲躬身一礼,便退出殿外,沉重的宫门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响声。
殿内只剩下太后与温缜二人。檀香缭绕中,太后的声音忽然变得低沉,“温缜,你可知哀家为何单独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