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对她情根深种 第196章

作者:淮青山 标签: 甜文 快穿 爽文 轻松 美强惨 GL百合

戚静:“好呀,下次一定会的。”

说着,两碗馄饨也好了,戚静提着食盒转身往家里走,看方向是东街。

东街那一片住着不少人,西街这一片则是集市,北街是昨天进门的主大街,那边则全是药材铺。

陶宁慢悠悠地把碗里的馄饨吃完,刘娘子可算逮到机会往陶宁桌前一坐,正准备说话,就见两衙役往这边快步走来,她只好又站了起来。

刘娘子:“两位要吃什么,馄饨没有了,面还有。”

衙役摆手道:“今天不吃了,少卿大人原来你在这,县令大人正四处找您。”

前一句话是跟刘娘子说的,后一句则是神色恭敬地对坐在一边的年轻女子说的。

埋头喝汤的陶宁:“……”

刘娘子及青年看看他们,又看看陶宁:“少、少卿大人?”

平头百姓的,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本县县令了,从没听过什么少卿大人,但看两位衙役诚惶诚恐的模样,应当是官位不小了,也跟着诚惶诚恐起来。

已经到了午膳的时候,赵县令在县衙里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人回来,听说少卿大人在外头吃馄饨,生怕是自己招待不周,派人出来寻。

陶宁只好放下碗,对目瞪口呆的刘娘子笑了笑,侧过头就收起笑意,对那两衙役道:“赵融最好是有正事找我。”

“……”

两衙役一人望天,一人看地,不敢应答,用行动表示不是他们有意的,只是听命办事。

陶宁放下银钱,转身离开,中途经过李霁说过的巷子,驻足看了一会。

衙役看陶宁不动,他们也站在原地不动了,就见她往那边张望片刻,忽然举步往巷子深处走去。

今早上李霁说昨晚上她追着红衣鬼影,一直到了巷子尽头,然后那红衣鬼影就消失不见了。

她还说巷子的尽头是一口井,井上悬着轱辘,周边长满了杂草,早就被人放弃使用了。

衙役忙追了上去:“少卿大人去哪做什么,这口井死过人,阴气森森的,不吉利。前年有个汉子喝醉了掉了下去,脖子都摔断了,大冬天的整个人都冻硬了,真是造孽。”

陶宁步履不停,听这话不像是意外,便说:“死过人?凶手捉到了吗?”

其中一个衙役答道:“捉到了,那人因为欠了人家银子还不上,故意跟踪他把他推下井摔死了。”

陶宁无所谓道:“既然凶手已经伏法,那冤魂想必已经散去,我乃朝廷命官一身浩然正气,看看又何妨?”

这话说得理所当然的,衙役也只好硬着头皮跟了上来。

一路走到尽头,有一浅色身影在井边探头探脑,她背对着人,身形纤长,一半头发散在腰后。

刚还想着醉汉尸体惨状的两个衙役猛地看见一个白衣女鬼似的影子在井边晃悠,吓得惊叫一声,把那人影也吓得叫了一声。

陶宁在她回头时看清了她的样貌,疑惑道:“戚姑娘?”

戚木匠修过县衙,他有一个女儿经常来帮忙,县衙府上的捕快都认识她,大声喊道:“戚姑娘?你在这里干什么?”

戚静显然有些惧生,回头看了一眼,才回答道:“我的簪子掉下去了,我要去捡。”

陶宁走出巷口阴影,迈进阳光下:“你的簪子掉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刚刚的醉汉故事带来的错觉,哪怕是大白天的,井口前凉风阵阵,直把衙役满身鸡皮疙瘩给吹了起来。

衙役很想马上转头就走:“簪子掉了就不要了,这地方不吉利,戚姑娘你身体不好还是快回去吧。”

都是最近“红衣夜奔”的错,闹得上到县令,下到百姓都把不吉利挂在嘴边,附近铁口神算摊子上的辟邪符也格外好卖。

戚静眼含热泪,她咬着唇又往井口张望一眼,恋恋不舍道:“可是那银簪是我娘留给我的,我却丢了。”

两衙役也算看着戚静长大的,可怜她小小年纪没了娘,抓抓脑袋,探头往黑洞洞的井口看去:“可是这井是枯的……”

默不作声的陶宁忽然说话:“井是枯的?”

衙役点头:“对,这井是枯的,那醉汉是硬生生摔死的,井口深得很。”

陶宁自动忽略后面的话,摸出发带将袖口扎紧,扭头吩咐道:“找绳子来,我下去一趟。”

衙役都大惊失色:“那可不行,少卿大人您是来查案的,万一有什么闪失该如何是好?”

陶宁语气不改,继续忽悠:“查‘红衣夜奔案’为平民忧,捡簪子也是平民忧,民忧不分大小,既然我能做到,何乐而不为。”

其实她就是想下去一趟,一句古话,来都来了。

可是这不过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从云京而来的大理寺官员压根没必要做这些事。

但另一方面,在场的人难免为这话而产生感动,竟然世上还真有不分大小事,一心为民的好官。

衙役还是给找了绳子来,陶宁身形清瘦颀长,能从洞口自由进出,要是换成两衙役那是万万不能的,会卡着肩膀下不去。

下去一会后,两个衙役后悔了,心惊胆战地在井口转圈圈,这可是朝廷派下的大官,万一出事了他们跟县令用命赔,也是不够的。

不多时,勒在井口的绳子动了动,两衙役将井里的人给拉了出来,陶宁手中多了一支珍珠簪。

她站在地上,拍去肩膀上的灰尘,递出簪子问:“戚姑娘,井底只有这个,没有你说的银簪。”

戚静垂着脑袋说:“我记错了,我掉的就是珍珠簪,不是银簪。”

陶宁哦了一声,定定看了她一会,直把人看得头皮发麻。

戚静奇怪地回看一眼,像是吓到似的,红着脸低下头去,她不解道:“少卿大人这般看着我,是我脸上有什么东西吗?”

即便是傻子,也不可能分不出娘亲的遗物是珍珠簪还是银簪。

陶宁将珍珠簪递给她:“物归原主,既然东西已经找到了,天色不早了,姑娘还是早些回去吧。”

“谢少卿大人,我这就回去。”戚静把珍珠簪簪回发髻上,点点头,快步离开了。

见那背影消失在远处,陶宁从衣襟处摸出一块红布料,拍了拍上面的灰,能看见上面精细花纹。

仔细看去,像是一件嫁衣上裁下来的布料。

第139章 被公主捡回家了27

当天晚上, 那似有若无的哭声又响起来了。

躺在床上的人影悄无声息地睁开眼睛,侧耳倾听。

秦央有事在外没能赶回来,陶宁只好承受孤枕难眠之苦, 她料想这鬼影不会善罢甘休, 今夜和衣而睡。

果不其然,四更天后,这鬼魅哭声再次响起,陶宁翻身而起出门去。

县衙上下已经被这哭声扰得烦不胜烦了, 听见声音只会更加紧闭窗门,被子蒙头, 再也不敢出门去看了。

这时候还敢出门的, 也只有陶宁一个。

她立在墙头, 辨别声音传来的方向, 几经起落后,果然看见了一道纤瘦身影身披红衣, 在街上游走。

街上空无一人, 满城黑暗, 这一幕人谁看了都会,以为自己在做噩梦。

可那幽怨的,不绝于耳的哭声又实实在在的表示这不是梦魇, 是亲眼所见。

陶宁喝了一声:“站住。”

红衣影不做理会, 仍绕着县衙走。

陶宁看了一眼黑夜中的县衙,倾身落地,挡在它面前, 拦住了它的去路。

夜里光线不好, 陶宁没能看清它身上穿的红衣跟白天井底见到的嫁衣布料是否同出一件。

那瘦长的红衣身影一顿一抬头,长到腰间的长发也跟着一顿一顿的, 随着它的动作,浑身发出生硬难听的咔咔声,如骨骼互相碰撞摩擦而发出的声音。

听得人寒毛直竖。

红衣宽大,无风自动,让人忍不住怀疑这重重红衣下是不是已经血肉尽褪,不过是一具骷髅在夜里游走。

那声音嘶哑道:“你…在找我吗?”

陶宁反问:“不是你找我吗?”

那红衣影又开始哭了,声音呜呜,绵绵不绝。

远处响起了孩子的啼哭声,很快就被压低了声音,不让声音引起外界的注意。

哭声响起到停歇,那红衣鬼影全程没有一点反应,只直勾勾地看着陶宁,蓬乱长发间隙是一双空洞眼眶。

她没有眼睛,眼眶里是空的,勾画饱满的红唇上连接着几条红线。

像是生前被谁用针线缝了起来,导致这双唇不能张嘴说话,只能半张着唇瓣,发出无处可申冤的哭声。

这跟陶宁之前听见的不一样,它非但没有伸得长长的舌头,嘴巴还给缝上了。

陶宁与它面对面而站,中间隔着一段距离:“我没瞎之前,斩杀的鬼数不胜数,你是我见过最不像鬼的鬼。”

似乎是察觉到了她的意图,那僵立的鬼影动了动,扭身就跑,安静街道上响起了毛骨悚然的咔嚓声。

那红衣身影快成残影,无怪乎衙役也追不上,这便是红衣夜奔了。

陶宁就没见过鬼不会飘还会跑,较真而论,这不应该叫红衣鬼,叫红衣走尸才对。

陶宁马上追了上去,只见这红衣走尸分外熟悉县中各处小道,七弯八拐,随时隐入巷中,下一刻就消失不见。

等陶宁再找到它飘动的红衣身影,便看见它正在往白天井边跑去。

路线跟昨天李霁说的大差不差,陶宁没猜错,它最终目的地就是这口县中人人避讳的枯井。

那红衣身影被追到井口,身体摇摇摆摆地回头看了一眼,忽然就跳了进去,消失不见了。

陶宁追到井边,迟来一步的她没能抓住那红影。

她没再选择跳井,往黑如深渊的洞口看了一眼,忽然想起什么,双手扶在井口上,侧耳听了片刻,有风撩动了她的碎发。

有风。

这股凉意是风带来的。

如今夜色深沉,万籁俱寂,陶宁才因此听见了微不可查的风声。

陶宁弯腰从脚边捡起一块石头,往井口扔了进去,默默计量片刻,距离没有错。

井底并不算大,堪堪两个人面贴面站着,并肩也不能,却没有响起东西被砸到的声音。

这下面果然有通往别处的机关,只是当时她只是怀疑,摩挲一会就上来了。

陶宁回到县衙,准备进房,刚好碰上门打开了,愣了一下,抬头看去。

秦央站在门后看她:“这么晚了,你去哪了?”

陶宁满脑子的红衣女尸跳井的画面,她脑子打结道:“我去找红衣女子。”

上一篇:直女就那么香吗

下一篇:祂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