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置业
李盛被安排在远处,看着那边一群身着盛装的舞女翩然而至,李盛闷闷地低头啃了一口草:要是在秦王府上,他就能过去看了。
不过等宴席结束,李世民手里拿着一小碗桑葚来给他吃的时候,他还是很开心的。
八月,东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叛乱,占据丹阳(今江苏省镇江)称宋王。
这个消息刚一传到长安,杜伏威就病了。
辅公祏谋反,跟杜伏威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
杜伏威在青年时代,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苦平民,当时的辅公祏跟他是好友,经常接济他,但是接济的方式很不道德——去偷自己家姑母的羊送给杜伏威。
标准的慷他人之慨。
古时候一只羊也不少钱呢,老是被偷这谁顶得住,就算是亲侄儿也不行啊!
于是辅家姑母就把这俩惯偷给告了,两人逃离老家从此落草为寇。
后来杜伏威起事,两人一直相互扶持,杜伏威纵横江淮,辅公祏也官居高位。
但杜伏威却渐渐地对这位儿时的好友心生猜忌,因为辅公祏在军中威望太重了。
后来李世民打败刘黑闼后陈兵江淮,唐朝一亮肌肉,杜伏威立刻便前往长安投降,临行前,把政务交给了辅公祏,然后把军事大权交给了自己最器重的义子王雄诞。
但他走了没多久,辅公祏便假造书信夺了兵权,而后便起兵谋反,还宣称是杜伏威给他传信,说自己在长安受尽屈辱,让他起兵反唐。
其实这话可信度,杜伏威自己还在长安当人质呢,就让他谋反,这可能吗?
但是这个谣言太过致命,杜伏威当即便忧惧交加卧床不起。
李渊很快就派人去平叛,但杜伏威还是在忧惧中去世了,当然,后世也有人说是李渊派人下的手。
不过,这都是小事,李唐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天下大势已定,现在李渊比较烦恼的,是突厥这个盘踞北方数十年庞然大物,兵强马壮,且总是挑起事端。
九月,突厥寇边,李渊派遣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屯兵并州,两方对峙。
李盛在家里憋得难受,在外面跑惯了,一开始休息下来还觉得很安逸,时间久了就觉得哪哪都不痛快,这次也跟着来了。
这次是颉利可汗亲自带兵前来,陈兵数千在并州与李世民相抗。
李唐王朝对突厥的政策是,尽量维持和平,现在就算统一了北方,但也只是刚刚平定,中原连年征战,因为战争和天灾,很多郡县都没有多少青壮劳力了,现在,并不是一个跟突厥发起大规模战争的好时机。
“久闻秦王善战,今日一见,却也是踌躇不前,怎么?怕战败了,伤了他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吗?”
那边勒着马缰绳,还在大肆嬉笑,李世民倒是还稳得住,李盛气得直咬牙。
给你们狂的!等二凤上位,老子看你们怎么死!
要李盛说,光把颉利弄去长安跳舞还是太保守了,就该把这些突厥的官员,什么可汗、特勤、叶护、伯克......都抓去组团跳舞,跳一百人的刀群舞!跳不齐不给饭吃!
第61章
但是无论李盛现在多气,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现在的李唐王朝,确实打不起这场仗。
突厥是从南北朝时期逐渐强大起来的,在两晋十六国时,突厥还没现在这么拽,那时候,他还在给另一个游牧民族政权—柔然当小弟,直到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在大漠草原上建立了突厥王朝,自此突厥兴起。
而在后面的几十年中,中原久经动乱接连易主,而中原在因为混乱而逐渐羸弱的时候,突厥东吞西进,占据了很多的土地,人口增长地盘扩大,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
在突厥最强盛的时候,他们的领地东至大兴安岭、西至咸海,横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何等威势!
而在隋末唐初混乱的十年中,突厥也没闲着,东来一棒子,西砸一拳头,目的只有一个——让中原乱着,衰弱着,混乱着。
而如今李唐王朝统一了中原境内大部分地区,天下归一已成大势,突厥对这位邻居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但万幸的是,如今在位的颉利可汗是一个可以交谈讲价的对象,因此李渊多次派重臣贿赂讲和,谋求短暂的和平,为刚刚平定的大唐提供喘息之机。
同样,这一次的两方对峙也是同样的结局——,在短暂的交锋后,突厥没有讨得好处,此时,常年出使突厥的郑元璹已经就位,进入了颉利可汗的大帐。
要么说专业人干专业事呢,郑元璹一到,立刻直中要害。
“突厥人不擅耕种,就算打下了土地也无法利用,这边的土地也不适合放牧;就算打下城池也无法管理收服,且掳掠得到的金银财货还要分给下面的大小可汗麾下部众,至于颉利可汗自己,付出了兵力,自己的大帐出力,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是不合算的。”
颉利一听,沉默不语,这确实是实话,突厥实行王帐制度,他可以要求其他王帐出兵,但他自己的嫡系部众才是主力。
这时,郑元璹提出了一个让他心动的提议——突厥退兵两方议和,唐朝所献财货,直接进入可汗王帐,然后,他开出了一个让颉利无法拒绝的价码。
于是,郑元璹朝着这边一挥手,很快,成箱的金银珠宝便被搬过来了。
李盛抬头看看二凤,脸都气白了,他呜呜叫了两声安慰他:“别生气了,这些都是暂时存放在那里的,到时候,咱带着利息一块儿要回来!”
看着那边的颉利,李盛甩了甩尾巴。
有句话说得好,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颉利同学,等你来长安一展舞姿的时候,大概就会明白了,这些都是出场费啊!
突厥既然退兵,李世民和李建成便返回长安。
但李盛看着李建成的脸色可不是很好看啊。
李建成回了太子府就召集人来商议大事。
这次是两人一起带兵出征,虽然是他为主帅,但看着秦王在军中颇有威严,论起军心威望,他这个名正言顺的帝国继承人,当朝太子,竟远远不如!
来日若秦王有不义之举,他又该如何自处?天策府人多将广,秦王属下广布朝中,就连宗亲中也有不少偏向他的,据他所知,淮安王李神通曾被秦王所救,二人一向亲善。
而朝中大臣,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站队,但秦王一向有横行僭越之举,待他这个太子不恭敬,给他部下要官职倒是很利索,但群臣却并无丝毫反对,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对着属下们说起心中忧虑,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举办这种“如何推倒秦王让太子顺利上位”的主题大会了,这一次,太子府中的魏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行动方向——先下手为强,早日把秦王搞死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了百了,绝无后患。
但,话说回来,秦王哪里是那么容易搞死的?先不说他位高权重身边常有护卫亲兵,他自己,也是能开大弓远距离射杀,近战能单手舞长槊的猛男一个啊。
于是,太子的小集体最终决定的路线是——多管齐下,以目标为导向,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行动。
在宫中,贿赂宫中嫔妃,枕边风吹起来;
在宫外,对李世民的部下要么威逼,要么利诱,尽量削弱天策府的力量;
对李世民自己,寻找合适的机会,能伤则伤,能杀则杀,只要人一死,那就是大局已定了。
李渊岁数也不小了,一共就这三个成年的儿子,齐王李元吉既不居贤也不居长,更不像秦王那样有大功有队伍,相反,只当年弃晋阳城当了逃兵一件事,群臣就不可能接受他。
到那时候,就算李渊再不乐意,也只能让李建成即位了。
在李建成的努力下,结交内宠这条路线效果显著。
“时高祖晚生诸王,诸母擅宠椒房,亲戚并分事宫府,竞求恩惠。太宗每总戎律,惟以抚接才贤为务,至于参请妃媛,素所不行。”【1】
李渊的后宫中很有几个宠妃,总是向李渊请求恩赏,也有不少人向李世民索求官职,但李世民那是铁面无私,选拔人才只看才能人品,就是不通融,也因此,以张婕妤、尹德妃为首的后妃对李世民很不满意。
相反太子李建成对后妃外戚那是大开方便之门,“内结宫掖,递加称誉,由是高祖颇疏太宗。”【2】
李渊也不是个脑袋清醒的,还真被枕边风吹晕了。
在李渊的结发妻子,太子和秦王的生母,太穆皇后窦氏的忌日,李世民思念亡母,在祭奠仪式上悲戚哽咽。
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谁见了不夸一句有孝心,但是,张婕妤和后宫中被李元吉李建成收买的妃嫔居然借此对李世民表达不满。
“如今天下太平,陛下春秋正盛,何必作此姿态,秦王实在不该在此时痛哭。”
李渊听后,竟“默然不语”。
李盛看着资料都要气死了!
想到那天二凤回来后还有些红的眼睛,还过来抱着马头闷闷不乐了许久,说母亲早亡,如今天下大定,若她还在,那便是皇后,但是现在,该有的尊荣体面一应母亲都没能享受上,早早便去了,想到这心里就很难过。
李盛听得心里都酸酸的。
再想想那边搂着小老婆的李渊,他气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早上尾巴毛都掉了好几根。
第62章
夺嫡之争,不光是两个人之间,更是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面,是李世民所代表的“秦王府”集体,与李建成的“正统”太子一方的帝位之争;
而另一方面,也是李世民所代表的新兴功臣团体,与李渊李建成身边的旧隋官员团体之争。
若李世民失败,那在立国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大群人都注定再也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报酬,新君继位,失败者一方注定要被清算。
但说起来,在唐初,朝臣对李建成的所谓正统还真不是特别在乎。
人都有眼睛,这大唐疆域是谁打下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打仗的时候让秦王去拼命,现在天下平定要分蛋糕了,你说起正统名分来了,虽说大义如此,但总是不公道的。
若是提起战功,別说李建成了,就连李渊都得往后稍稍,把周边势力的老大拿出来比一比,刘武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哪个老大不是打头阵亲临战场冲锋杀敌,就李渊自己例外,入主关中后就久居长安,顶多出来劳军慰问巡视一下。
没干这份儿活儿,就别贪这份儿功。
太子若要服众,平薛举的时候在干嘛?打刘武周的时候又在干嘛?后面洛阳之战、刘黑闼反叛的时候又在干什么?说什么太子不能轻易上战场,你要是坚决请战,难不成李渊还能不给这个机会?
薛举的太子薛仁杲、王世充的太子王玄应,可都是跟着一起出去打仗冲锋在前。
若说统筹安排,哼,秦王当年去打刘武周,连军粮都是到了那里现筹措的;
若说安定后方纵横捭阖,跟周边势力的外交往来可都是李渊在主持;
退一万步,若不提战功只说政务,太子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
相对的,秦王战功卓越,大半个疆域都是他打下来的,在打天下阶段,谁有战功,谁开疆拓土,那谁说话就硬气,就跟后世草创公司一样,跟着老板把队伍拉起来的元老,总是地位超然;
二来,秦王在文治上,并不欠缺,当年打下洛阳后,河南一地的官员任免都是秦王操办,现在洛阳被秦王府经营得铁板一块,谁的势力都插不进手去,能力在这摆着,就算不是秦王自己治理,那也是他知人用人。
而且,秦王在天下平定后就大兴文学馆,一心读书明理,人家尊敬读书人的态度是摆出来了的。
故此,朝中很有一部分重臣心里是很欣赏秦王的,尽管没有明着站队,但是,在朝中有个名正言顺的太子戳着的情况下,不倒向太子一方,就已经是对秦王府无声的支持了。
在北方平定后,尽管江南还未收复,但两方的争斗已经是一日比一日明目张胆了。
在这期间,被李建成收买的后宫嫔妃,暗地里的损招儿可不止一回。
张婕妤在后宫很受宠爱,于是家人也很是骄狂,他的父亲看中了一块地,于是张婕妤便向李渊请求,李渊被小老婆哄得开心,就大手一挥发了敕令,把那块地赐给张氏之父。
但是,问题就在于,现在可是有主儿的,而且还不是什么无名之辈,这块地的所属,是李家宗室,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功劳的淮安王——李神通。
说道这件事,就要把时间线往回拉。
这块地是在河东境内,而李世民正是这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诏于管内得专处分”,就是说李世民在陕东道这一区域内,可以自行安排。
在北方平定后,李世民认为淮安王李神通征战有功,于是在自己的辖区内给了李神通一大片天地,这是好几个月之前就定下来的事情了,而好巧不巧,张婕妤向李渊求的,就是这块地。
李神通当然不愿意了,你想要地,跟皇帝请求,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怎么能上别人锅里来舀饭呢?他是什么很好欺负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