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家实录 第64章

作者:梨花树下梨花酒 标签: 种田 爽文 甜文 古代架空

  阿努突然出声问道:“请问这位娘子,纺织工坊招人,我们突厥人可以去吗?”

  这个媳妇不怎么见到生人面孔,当下有些警惕地看着阿努身后的仆固·圭。阿努尽力地露出和善的微笑,加上他是个少年人,尽管看上去身板比较结实,可给人的威胁性不算大,听他这么问,那媳妇也就回答了。

  “没听说什么地方的人不能干这个活,我记得前些天还有不少奚族的姑娘过来做活了,想必突厥人也是可以去的。”毕竟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奚族人,都是大昭的子民,管事没有拒绝奚族人,便也不会拒绝突厥人。

  等这母女走远了,仆固·圭才问道:“你想叫族里的姑娘出去做活吗?可是咱们现在也不怎么缺钱了,何必这样辛苦呢?”

  阿努道:“我们哪里算有钱呢?只要羊群发生疾病,咱们就束手无策,连进城请兽医都请不到。咱们得有钱,将我们族里的孩子送到这里,学得几个字,会点东西,以后族里才会发展得更好,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出草原,就被旁人看不起。且,不是只有姐姐们来,咱们也可以来,咱们说是算得上贵族,其实根本什么都没有。这些年,旁的部族对我们的部族虎视眈眈,这次沈黎这个官有对我们亲近的意思,咱们要过安稳日子,就必须做出与大昭亲密的样子,寻求庇护。”

  “阿爹说的?”

  阿努点点头,“阿爹讨厌打仗,不是阿爹不勇武,是因为阿爹是个真正为族人着想的人。”

  仆固·圭暗自点头,这个有些任性、倔强的孩子,居然会这样想,真是出乎意料。

  不过,光是参与汉人们从事的工作仍然不够,得有人在这位城主手下做官,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有机会。

  当然,刚开始,就让这个地方对他们仆固一族产生好的印象,绝对是百利无一害。他们草原人没有商人的狡猾,但是他们的胸怀热情又宽广,足以与每一个人建立最好的友谊。

  与此同时,沈黎与荣王的一个月相处时间已经将要到了。

  “您建议草原的一些首领,成为边境的一些地方的地方小吏,而且让草原部落的孩子学讲汉话,这行得通吗?”

  沈黎淡笑,“我们可以让他们活得更好,有什么不接受的?只要愿意学汉话,就有机会成为地方官员,就可以有话语权,受到的管制也会越来越小,他们不应该不同意。”

  他没说的是,就算还有部族不同意,只要有一个部族同意,就可以分化草原的力量,保护地方边境至少十年的安定。

  他现在就是将中子中下去,幽州这个地方太过重要,宣帝的年纪也渐渐大了,想要大昭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将一切可能会扰乱安定的因素提前扼杀。

  封建时代比较不好的地方就是,完全的人治可能会让政治突然动荡。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旦宣帝出现一些问题,至少要保证那时候的大昭,只有内忧,没有外患。

第123章

  “您拟定的奏折, 我已经看了。但是父皇同不同意,我也不知。”

  沈黎点了点头,“我明白,只是此次你前去, 要帮我顺带一提, 若是陛下不同意, 也是无妨的。采用外族人为官,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不同意,咱们可以暂缓此议。不过,你此番回去,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将数千件打造好的兵器, 运送到京中。有两队人马, 一队, 运送的不过是些粮食;而你带的那一队, 运的才是真正的武器!你务必,要将新造的武器, 顺利运送到京中。”

  荣王吃惊地问道:“难道, 还有人故意劫掠不成?”

  “嗯,或许有,或许没有。不过真真假假的虚晃一招, 若是有对我们的兵器‘感兴趣’的人, 那就正好捉住他们。”

  沈黎觉得, 总有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直觉告诉他,有一些人,正在背后盯着他。只不过不明显, 因此他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方的势力。

  他觉得,万事需得小心,如今虽然是一片太平景象,但是再平静的海面,底下也会有暗潮汹涌。此次新炼制的兵器,关系着大昭以后的军备,容不得耽误。更何况,匠人们日思夜想的改造方法,让各式武器更加实用,更加锋利。若是被敌对方掳走,确实是一大损失。

  荣王殿下身边的守卫众多,个个都是勇武的精兵,无论是兵器还是荣王殿下,都会平安到达京城。

  不过为了让荣王路上轻松一些,他将殿下来这里买下的诸多“宝贝”,总共十来箱的东西,全都滞后派人给他送过去,还有他从京中带来的东西,也收拾出了二十几个箱子,同样如此。

  不过这样也比不得装武器的箱子多,所以就又叮嘱荣王多在蓟城买点特产,摆出人傻钱多,购物狂的形象,以便让大家看到他的行李如此之多,不至于吃惊。

  装武器的箱子,都是特制的,比较沉重,每个箱子都上了锁,轻易打不开。

  荣王:“……”这是减轻负担吗?这是吗?

  好吧,他每天买那么多东西,其实都是带给跟他关系好的宗族中的兄弟们的,还有一些公主姐姐们,一天到晚什么地方都去不了,呆在京城那一小片地方,不给她们带些时兴玩意儿,实在说不过去。再者,母妃和父皇的礼物,那是随便就能打发的了的吗?他不把礼数做全了,恐怕京中的那些言官们饶不了他。

  他坏心眼地笑了,问道:“哎,我那堂兄那儿,你可送了什么?”

  知道他说的是柏鹤,沈黎点点荣王的小胖脸蛋,“你啊,真是越发不讲规矩了。”

  自然是寄了的,而且已经请示过陛下,派人送了一部分过去。数量不多,但是胜在难得。他亲自参与设计,又叫能工巧匠打造了一整套铠甲,不轻不重的铠甲,将要害全部保护住。柏鹤驻守益州,难免会有上战场的时候,他心中担忧,虽然每每世子与他通信,都只告诉他一些好消息,但是他知道,益州其实并没有他说的那样平静。

  益州靠海,靠海,就会有海盗和倭寇。大昭并没有实行海禁制度,经常有渔民甚至商队下海打捞海产。海产之丰富,让益州虽然处于离着边境不远的地方,却也热闹非凡。有许多商队,愿意绕远路做生意,从益州进海产,沿途高价卖掉;再从幽州进一些罐头,运到益州贩卖,这也是他和柏鹤可以时常通信的一个原因。

第124章

  “京都, 这几日可有新鲜事?”

  宣帝端坐在正堂,议政大臣们神情肃穆,手里都拿着几本奏折,看起来要禀报的事情有很多。

  宣帝虽然脸上带着一笑意, 可是眼睛却有一丝暗芒闪过。

  这次小朝会, 看来这些臣子们, 都有话说啊!

  兵部尚书袁振大大咧咧地将自己的奏折递给皇帝身边的大监,声音洪亮, 中气十足地道:“陛下,您瞧瞧,您还瞒着我们,这几天宫中将士都说, 他们看到了一大批可以闪瞎人眼睛的兵器, 是荣王殿下从幽州带过来的。到底有多少啊, 您可不要小气, 给我分一点啊!”

  奏折写的多, 主要话题就两个,一个是西南要打仗, 要粮要兵, 趁早揍它丫的。第二就是,既然有更精良的武器,那就赶紧给边防的士兵们尽早配备上。

  宣帝冷笑, “看来, 那些小国又开始侵扰我们的边境了, 先前他们受到的教训已经被彻底忘记了。仗,是一定要打的,不过, 怎么打,我们还需从长计议。此外,那些兵器,也需要时间炼制,你且等等。”

  袁振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退了回去。他看见户部尚书在朝着他使眼色,但是他假装没看见。

  笑话,别以为他老袁不知道这狐狸打的什么主意,当初沈小子明升暗贬,谁都没替他说话,现在倒叫我提他,他怎么好意思?

  吏部尚书韩允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臣谨遵陛下旨意,幽州那处的任何要求,包括官吏的任免,一律准许。但是,臣担心,沈大人年轻,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大昭的职位,向来都是有数的。如今官制精简,事务明确,才是正道。若是天下各城悉如幽州,臣恐冗官之弊病,不日将现。”

  宣帝点点头,“爱卿考虑得甚为周到,但是,幽州之例,别州学不得。幽州向来复杂,如今更添铁矿煤矿,不用沈黎信重之人,恐怕会使采矿一事,更生波澜。”

  他锐利的眼睛,看向了下面的各个官员,一些人心虚地缩着身板。

  他们确实暗中与一些皇子有联系,幽州现在变成了一块肥肉,谁都想吃一口。

  他们也是没办法啊,陛下年纪越大,他们心里就越着急。储位空置,东宫无主。此时不压宝,更待何时?

  历朝历代,只要压宝压对了,飞黄腾达,一飞冲天,被新帝重用的臣子还少吗?从龙之功,谁不想要?

  三皇子景王,兵部许多人都已经被他收服,一旦有手握重兵的将领愿意任由他差遣,那么三皇子是有很大希望荣登大宝。

  五皇子瑞王,说是对高位不感兴趣,可是,他本身就手握兵权,谁能知道他是真的想远离争斗,还是韬光养晦?

  八皇子庆王,年岁渐大,他的才能已经让许多臣子交口称赞了。虽然性情有些不稳,可是背后有百年世家温家的支持,可以说,八皇子的胜算,比之其他皇子,都要大一些。

  宣帝一生都扑在了朝政上,但是对儿子们的教育也没有太过缺失。这些皇子,各有各的好处。有时候,儿子们都太有出息,也许也是一中负担。

  这太子之位,给谁,剩下的那些都不会服气的。

  这十二皇子,年龄尚小,不过据说颇为聪明伶俐,可惜为人稍显怠惰,行事随心散漫。最大的优势就是很得宣帝喜爱。不过,现在看来,还有一个大的优势,且是旁人羡慕不来的优势——沈黎。

  “道玉,你可有本奏?”

  户部尚书郭道玉呈上奏报,“陛下,各地粮食的收成情况良好,今年是丰年,粮食增产,粮食价格或许会有所下降。不过,总体不用担心粮贱伤民,因为现水泥地到处都在铺设,运送粮食便利,粮食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更何况,沈家开设的罐头厂,粮食果蔬加工厂,需要粮食的数量较多,所以今年百姓应该有很好的收益,可以过上一个好年。”

第125章

  宣帝抚掌叹息, “古代的圣人们都想要‘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朕年事渐高,恐怕达不到教化百姓的程度了, 只求百姓能在我的治下吃饱, 穿暖。”

  宣帝抬起眼睛, 灼灼地看向立在两侧的所有官员,缓缓地道, “朕治理大昭以来,殚精竭虑,不曾有一日懈怠,这几十年, 大昭渐渐稳定下来, 我绝不允许有任何人, 破坏日渐强盛的大昭。诸位爱卿, 犹记得你们当初刚站在金銮殿, 期待又紧张地等待着殿试结果的样子。你们因为身负才华与志向,愿意倾一生之力辅佐朝政, 你们的德行与能力是大昭的佼佼者。若是连你们, 都被权势、财富迷了眼睛,那朕的大昭,纵然现在花团锦簇, 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底下的官员, 心中颇为动容。他们当初, 也是怀有诸多抱负的有志之士,如今官场几年沉浮,他们这些人中忘却了自己的初心的大有人在。

  宣帝今日这番话, 确实打消了许多官员的依附皇子的念头。他们明白,宣帝今日这番话,既是温和的劝告,也是最后的通牒。宣帝稳坐皇位几十年,手里的可用之人甚多。他们中许多人,都见识过宣帝的手段,一些官员做了卖国的小动作,宣帝可以查得一清二楚,连这些官员被抓的前些天晚间吃什么饭菜,说了什么话,都在他案上的折子里记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一位君王,是可怕的。但是这位,同时也非常心软,对那些在朝中为官数载的官员,都比较宽容,很少严厉斥责。如今陛下已经将自己的意思在小朝会表达清楚,那么今后,就不会有胆敢违抗他意志的官员存在。

  宣帝见众人皆应诺,方才满意点头。

  丞相萧瑎笑呵呵地道,“陛下,您若是年纪都算大了,那臣又算得了什么呢?陛下福泽之深厚,德行之高尚,让臣等望尘莫及。论教化百姓,陛下也不知花了多少心思。陛下,臣等愿誓死效忠陛下,让陛下永保无疆之休。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朝会中,传来臣子们高呼万岁的声音。

  萧丞相道,“这次新的一批武器运过来,沈黎立下了大功了。虽有贼人劫掠,但是因为沈黎提前做好了准备,竟然毫无闪失。”

  工部尚书李司暗自可惜,此等稳妥之人,要是还与他共事,该多好啊。这个年轻人,又会搞新农具,又不争不抢,性情极好,他都有些想念沈黎了。如今工部失去一员大将,连存在感都少了许多。

  终是不复往日辉煌啊!工部失掉沈黎,比失去他李司还要严重。

  心里想着,面上就带了些遗憾的表情。

  宣帝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将头偏向了李司站立的方向,开口询问道,“李爱卿,你在想什么呢?”

  李司慌忙告罪,一时间就把心里想的给说出来了,“臣在想,沈黎这小子什么时候还能回到我工部。”

  宣帝一愣,然后撑不住笑了。

  “你们啊,你们!就知道你们心里还惦记那小子。只是,当初说好了叫他去幽州,如今再将他调回来,恐怕难以服众。三年之期未到,幽州也没有成什么气候,倒也不急着叫他回来。”

  而丞相心里清楚,某些人,就算是在最偏远的地方为官,在陛下的心里,他的分量都不会轻。他也对那孩子充满期待。三年之期,他这把老骨头还算硬朗,希望沈黎能交出让他满意的答卷。

  沈黎不知道的是,虽然他早就远离京城,在幽州大搞生产,忙着提高幽州的生产力,京城的那些人,还时不时会提到他。

  目前路已经铺设地差不多了,京中来信,确实有一批人,试图截下武器,一批人是庆王派来的,另外一批,似乎还不清楚到底是哪方人氏。或许皇帝是清楚的,但是暂时不想叫他知道。

  既然不想让他知道,那他也不用太在意。

  新运过来的杜仲到了,如今自行车和三轮车在幽州已经有行商过来贩卖了。只是因为不好运送,且价格昂贵,幽州买的人也不多,所以只有零星几个商贩这样做。

  不过,据沈黎得到的消息,运送自行车和三轮车过来的商贩都被同行嘲笑了。

  “这自行车、三轮车,幽州地界的人士怎么买得起?你去了也是白去,哎,你家父亲那样能干,会做生意,怎么轮到你,却对生意上的事一窍不通!一窍不通就算了,还不听人的劝告。”

  “是啊,幽州那地方,又穷又偏。别看现在他们一窝蜂都往那边跑,没准过些天,就要哭着回来了!”

  “是吗?可是我听说现在幽州各地都有官办的工坊,里面招了许多工匠。这些工匠现在工钱很高,一般的东西都买得起,不像你说的这样穷啊!你是不是太过偏颇了?”

  沈黎对待这些质疑,没有做太多的回应和措施。等第一批来幽州卖货的人吃到甜头,就会有旁人接连来到这个地方。

  经济的交流,就如同一条人工开采的运河。刚开始,只是形成一个窄窄的河道,里面的水细小又浑浊。但是总有一天,这条运河会因为人的不断开拓,成为一条可以贯穿古今的交通枢纽。

  杜仲在此地也可以种,沈黎已经打算充分利用好杜仲的经济价值,给民众认识到它的价值。

  如今幽州百废待兴,房屋的建设、农具以及家具的打造都需要木材。幽州木材大多不适合做房屋和农具家具,杜仲就不一样了,它的木质非常好,木材坚硬又细致,不容易遭到虫蛀。况且,贸然大量砍伐当地的树木,可能会引起一些□□。所以让一些杜仲树苗在这里扎根生长,可以满足此地对木材的需求。

  幽州的药材种类也极少,杜仲的树皮和树叶利用得当,便是上好的中药材,补肝补肾、补中益气,还能强健筋骨,总之,如今各地药房都会收购大量的杜仲,连宫中也有种植。

  燕回县已经因为种植杜仲,现在已经成为殷州最富饶的县城之一了,可见其经济效用。

  三轮车到了幽州,果然受到了追捧与欢迎。

  杜仲胶做的轮胎,让车子行驶得平稳又迅速。半贯钱的自行车,一贯钱的三轮车,只要是买得起的家庭,都立马出手买了!买不起的家庭,也商量着几家合买。

  过来卖车的商贩也傻眼了,说好的幽州很穷,连饭都吃不起呢?那现在捧着钱过来买车的,不,甚至可以说是“抢车”的这群人,是哪个地方的人呢?

  这里或许不是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