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第236章

作者:长亭渡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爽文 科举 成长 穿越重生

信里说这书是给大毛他们看的,用的不是普通的印刷术,而是最新改版的雕版印刷术印刷的,他知道家里边的书贵,而且能买到不同类的书也少。这三本还是他精挑细选的,在宛平这种小地方不好买。

没想到宋声对这三个侄子这么上心,张杏花当即表示以后这三本书就当做家里的传家宝,绝对不能损坏了,以后要一代传一代的。他们一家子从三郎这一代开始要更换门面了,以后说出去也能沾个书香门第的边儿不是?

这信一页一页的读下去,竟然已经看了一半了。瞧这厚厚的一沓信,怎么就这么不经读呢!

又接着往下看,玉哥儿眼尖的看到了李满的名字。

信中写道:“我拜托兵部的同僚打听了一下前线打仗的事,说是已经打赢了,阿满也在其中,不过他受了点伤,没什么大碍,等他养好伤,就能随大军一起回京了。”

“玉哥儿和阿满的事情拖了很久,眼瞅着玉哥儿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再等了,我有意让玉哥儿来京城一趟,到时候让他跟阿满先在京城成亲,简单办一下。等以后有机会一起回宋家村了,再大办一场,不知道奶奶跟大伯你们意下如何?”

玉哥儿如今的年岁已经有二十出头了,他跟清哥儿年岁相当,清哥儿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阿爹了,他到现在都还未成亲。

头几年村里人还议论说李满肯定在战场上死了,他现在不着急改嫁,以后肯定是要守活寡的。

可后来传回来消息,李满不仅没死,还当官了。这下大家都纷纷羡慕他,选了个好男人。

可是这又等了两年,依旧不见李满回来,尤其是这次去了高丽之后,更是没信儿了。时间一久架不住村子里有闲言碎语,说是李满当官了看不上他了,所以才迟迟不回来娶他。

好在前段时间李满有写信回来,玉哥儿心里踏实许多,就在家安安心心的等他回来。

现在三哥在信里说想让他去京城,年底的时候阿满哥也会回到京城,到时候他们就可以成亲了。不得不说这个提议十分让人心动。信里说阿满哥受伤了,他很是心疼,想赶紧见到人。

信里又说玉哥儿如果能来京城跟阿满把亲事办了,怎么没有长辈在场呢?不如大家一起来京城过年吧,他在京城里买了个小院,家里人都过来,挤一挤也能够住下的。

这个提议不仅让玉哥儿心动,全家人都心动了。说起来他们也快两年没有见到三郎了,家里人还是很想他的。而且京城那么繁华,谁不想去看看呢?

他们这些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顶天就是宛平府城了。现在宋声提议说要去京城,他们可从来没想过这事。

那可是京城啊!寸土寸金的地方,他们这些泥腿子也能去京城见见世面吗?

这个提议暂且不说宋家人考虑的怎么样,反正信里头宋声跟他们说的很明白,不用怕到京城之后会花钱,现在他们有奶茶铺子经营着,不需要担心这个。

二是去了之后也有住的地方,岳爹陆寻也在这儿,白天没事就可以带他们出去逛逛,不需要担心人生地不熟的没人照应。

三是两个宝宝已经一岁半了,现在会走会说话,已经会叫阿爹阿爷了,但是还没有叫过祖奶奶,您难道就不想听听孩子叫你一声吗?

不得不说,这句话着实触动了张杏花的心。她可太想她的两个小孙孙了,当初走的时候才几个月,一转眼都已经会跑会跳了,可是离得远,一直没见过现在他们长成什么样了。

信里说到这儿 ,大家都没有言语,张杏花率先说道:“这事儿晚上咱们商量商量。”

大家一听商量商量,就知道这事儿有戏。他们都想去京城看看,那可是京城,全家人除了宋老三,他们都还没去看过呢。

宋老三就去过那么一回,回来都在村里吹嘘的不像样了,但无论说几遍,大家仍旧爱听。现在能够有机会去京城看看,他们面上不显,心里高兴着呢。

宋声在信里头说的话就说到这儿,后面则是陆清口述宋声代笔的内容。

陆清想写的内容就比较家常了,他说的都是他和宋声这个小家这段时间来发生的事。尤其是前段时间皇上嘉奖了宋声给他们送来了一篮子贡果的事。

这事可了不得,那可是御赐的东西,听说是太后娘娘才能吃到的果子,他家也分了一篮子,别提有多荣幸了。

信里写:“相公很得陛下赏识,在京中为官虽然辛苦,但相公十分能干,原本在翰林院任职,现在已经被借调到工部了。工部是朝廷里头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相公专门负责改进造纸术。包袱里面装的纸其实就是相公想出的法子造出来的。”

陆清在信里说的都是夸奖宋声的话,说他很能干,还得陛下看重,为官十分厉害。

宋家的人很爱听这个,尤其是夸宋声的事,听个三天三夜都不厌烦。

当他们看到陛下还赏赐了他们一篮太后娘娘才能吃到的贡果时,全家人激动坏了。

天哪!三郎不愧是他们家最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得陛下赏识了,以后肯定前途无量!

那他们家就更不能给三郎拖后腿了,张杏花一边高兴一边又交代家里的人在外头可得管好自己的手脚和嘴巴,要是因为他们其中的谁拖累了宋声,那她绝不轻饶。

之前因为雕版印刷术的事,皇上就嘉奖过宋声一次,当时赏赐了黄金还有布匹。

陆清在信里头把这事儿也说了,提了一句因为相公改进了雕版印刷术,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宋家人不懂什么雕版印刷术,但他们听懂了是因为他们家三郎用他那聪明的脑袋瓜改进了这个东西,所以得到了皇上的嘉奖。

三郎真是出息了,皇帝又是赏他黄金,又是赏他布匹,还有贡果,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真真是他们老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张杏花听到这儿,赶紧说道:“唉呀明天大家手里没事儿的,都跟我上坟去,让咱们老祖宗九泉之下一定要继续保佑三郎!”

不管信不信这个邪,拜一拜总是没错的。不是经常有那些看坟地的风水大师说吗,家中的坟地如果选的好,那可是会影响后辈们的发展的。

张杏花没钱请什么风水大师,但三郎在京城的发展越来越好,她觉得自家这块祖坟就挺好的,没事得去拜一拜,让她继续保佑这个孙儿。

信里最后,陆清写道:“京城里有不少好吃好玩的东西,你们来的话我带你们去逛逛,尤其是大毛二毛他们几个孩子,相公说小孩子多出来见见世面,增长一下见识对以后成长很有帮助。”

后面几句是祝福的话,大概就是祝他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云云。

八九页的信宋家的人一下子看了快半个时辰,中间说说笑笑的议论着,等到看完了,方才察觉半个时辰已经过完了。

这会儿大家心里都在想着年底去京城的事。

第202章

张杏花心里其实也拿不准主意,一大家子人到时候都去吗?虽然三郎说他那里能住下,但他们家人多,她都担心全都去了给三郎添麻烦。

可是想想家里人都没怎么出过远门,京城那种繁华的地方,可能这辈子也就去这一次了。

大家都没吭声,张杏花干脆问道:“刚才信里头你们也都听见了,说是阿满这小子年底应该会回京城,三郎说的对,玉哥儿他们两个的婚事不能再拖了,等阿满回来成婚也不知等到啥时候,干脆让他们在京城把事儿办了。刚好三郎在京城,有他在,我放心。”

宋老二和媳妇儿赵氏自然乐见其成,老两口高兴的合不拢嘴,玉哥儿能有个好归宿,他们再高兴不过了。

“好啊,那就先去京城,给他俩把婚事办了。其实在哪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再拖了。玉哥儿年纪也大了,再拖就不好了。”赵氏说道。

张杏花又道:“还有三郎提议说要去京城过年的事儿,你们都是什么想法?咱家里没外人,都说说吧,想去还是不想去,我听听你们的意见。”

宋老大和媳妇儿林氏都没吭声,这种事他们不好站出来发表意见。但说心里话,他们这辈子都没想过能到京城去见见世面,现在有这个机会,还是想去看看的。

林氏用胳膊肘戳了戳儿子宋平,宋平是个心直口快的,平日里大大咧咧的性格,是个直肠子。

他也知道他娘用胳膊戳他是什么意思,干脆站出来说道:“阿奶,要我说咱们全家都去吧,大家都没去过,刚好三郎也在京城里头,还能照应着咱们。再说了,我们去了肯定不会给三郎添乱,这个您放心。等玉哥儿的事情操办完了之后,待个几天咱们就回来,不耽误明年开春耕种。”

他这话说的明白,就表达了一个意思,想去京城。

他这么一说,宋峰平日里老实巴交的人也跟着开口了,“阿奶,要不咱们就都去吧。留谁在家里都不好,三郎说的有道理,带着大毛他们一起去你让他们见见世面。三郎在信里不是说了吗,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多出门见见世面对读书很有帮助的。”

难得宋峰这个嘴笨的一下子说出这么多话,张杏花转头看了看宋老大,问道:“老大还有老大媳妇儿,你俩是咋想的?也说说吧。”

宋老大这会儿才慢吞吞的说道:“既然孩子们都想去,要不咱们就都去吧。反正这两年咱们也攒了些钱,出去一趟也顶得住。阿娘,你不用担心咱们一大家子去了到时候花三郎他们的钱,咱们多带点银钱花自己的,肯定给他们省着点。”

宋英在旁边站着,拉着两个闺女没吭声。虽然她和离在家好几年了,但在这种事情上,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底气发表意见。

张杏花问了一圈,最后问到宋英,“英子,你咋想的?想不想一起去?”

宋英往前面站了站,脸上带着笑说道:“阿奶,我就不去了吧。两个妞妞跟着去也不好照顾,我干脆带着他们在家看家吧,这一去没几个月回不来,家里总得有人照应着。”

宋英说的也是实话,家里头没个人看着确实不放心。

张杏花想了想,说道:“我就不去了,我一把老骨头了,去京城路途远,一路上出门不方便,这身子骨劳累的厉害,我就在家看家,你们去就行了。”

她这话一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宋老二先站出来说道:“阿娘,您这是说的什么话?您怎么能不去呢?玉哥儿的婚事还要您做主呢!”

“就是啊阿奶,咱们一起去嘛,不是您说的,一家人要整整齐齐的吗?我们都去京城过年了,留您一个人孤单单的在家里,您觉得我们会开心吗?”

李氏道:“阿奶,三郎在京城肯定很想您,这次见不到您的话,肯定要失望的。就算是为了三郎,你也应该一起去啊。”

一提宋声,张杏花的心就软了。

这个家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别看张杏花平日里努力一碗水端平,对家里其他人几乎都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房。

但那是在宋声不参与比较的前提下,一旦提起宋声,老太太那是头一个偏袒的。家里人都瞧得出来,他们家三郎那就是老太太心尖上的宝贝孙子,在她心里的地位就连她三个儿子都比不上的。

这是家里人都知道的事,但全家人都没什么意见,因为在他们所有人的眼里,老太太看重三郎那是理所应当的事。

还是李氏会说话,知道拿宋声出来说事。她一说起这个,张杏花就有些犹豫了。

她当然想跟着一起去京城啊,不仅想见她的宝贝孙子,她还想见她的两个宝贝曾孙呢!

可是家里这边又不能没人照应着,总得有人看家呀。

宋老大出了个主意,说道:“阿娘,不如明天我提上一壶好酒,再割上几斤肉去里正家里走一趟吧,咱们如果都去京城了,家里这边就拜托他帮忙照看着。等咱们从京城回来了,再给他们带点京城里头的特产,算是感谢他的。您看咋样?”

“大哥说的有道理,家里头值钱的东西咱们走的时候大不了都带上,要是不放心,就在家里藏好。最多两三个月咱们就回来了,不耽误明年春耕。再说了,家里头的大狗阿黄还在呢,有它看家,您还不放心吗?”

最多就是拜托里正在他们不在的日子里每天让人过来帮他们喂一下阿黄,其他的也不需要他做什么。

张杏花想了想说道:“那行,明天老大媳妇儿你们先去隔壁村的张屠户家里割点猪肉回来,再提上两坛子好酒,咱们去你宋叔家一趟。”

里正就是张杏花口中的宋叔,一笔写不出两个宋,说起来还是同族,他们两家关系还不错,他们到时候提着东西上门,宋叔应该不会拒绝。

张杏花一说这话,大家瞬间都高兴了起来。那意味着她同意了全家人一起到京城的决定,怎能不令人开心?

大家脸上的神色肉眼可见的兴奋起来,张杏花也没憋住,脸上的褶子笑得一层一层的,忍不住想起以前的苦日子,再到今天家里住的青砖大瓦房,若是搁以前,她简直想都不敢想现在全家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还有机会去京城看一看。

“时候不早了,包袱里头的东西你们三房分一分,看看喜欢什么颜色的布料,都选一选,还有那些个首饰,一人一件,可不能多拿。还有那个笔墨纸张,是给大毛他们用的,大郎二郎,你们替孩子收着。”

张杏花没发话之前,这包袱里头的东西大家都看了看,但是没敢动。这会儿张杏花发话了,让他们分一分,大家迫不及待的围了上去,一会儿说这个好看,一会儿说另一个也好看,实在是挑花了眼。

宋英没想到自己这个和离在娘家的人也分了一份,在心里不禁感慨清哥儿的细心,他这是专门按照人数给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这让宋英心里觉得暖暖的。

包袱里头的东西三房分了差不多,剩下一部分是给张杏花留的。张杏花作为一家之主,本来应该是她先挑选的,但她没动,让儿子儿媳们先挑了。她年纪大了,那些东西她很多都用不上,不如把款式好看的给孩子们留着。

“都挑完了吧?挑完了就都回屋去吧。明天老大媳妇儿跟我一块去里正那,你们剩下的人记得提前把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好,贵重的东西记得藏好。现在快十一月底了,得尽早出发赶路,不然就赶不上到京城过年了。”

“成,阿娘,那我们先回屋了,明天就收拾东西。”

大家回屋之后手上都抱着一块布料还有首饰等东西,孙氏和李氏两房的房间挨着,她们是一块走的,在路上你碰碰我,我碰碰你,又激动又高兴,仿佛晚上要睡不着觉了。

“这布料真是好看,怪不得是京货呢,到时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还是咱们宋家村头一份呢,旁人见了不得羡慕死咱们!”李氏笑眯眯的跟孙氏说着。

孙氏平常那么稳重的一个人,这会儿也笑得开心,“可不是嘛,还有这发簪也好看,下次回娘家了我就戴着,到时候阿娘跟嫂嫂看了肯定也要羡慕我的。”

两个人一路说说笑笑的回了房,这边宋英也回去了。

薛四今天从铁匠铺子回来就没见家里的人,问了两个妞妞才知道,原来都在屋子里头说话。

薛四抬头一看宋家人是在正屋里说话,就知道他们肯定是在说家事了。他很有自知之明的不去掺和,就在院子里找点活干,把墙角堆着的一堆木柴劈了劈,又把它们抱到柴房里,然后把水缸里挑满水,忙活一通之后,屋里头的人终于说完话都出来了。

宋英出来的晚,大家都回屋了,她才刚出正屋的门没几步。

薛四看似是在院子里忙活,但实际上他脚边的那些柴都劈完了,压根没什么活干了,但他却站在那里没有动,看着就像是故意在等人似的。

这会儿宋英看到他,想着过几天他们全家都要去京城了,这事儿得跟薛四说一声。

本来宋英想着薛四不用去京城,刚好留在家里面能帮忙照看着家里。可看阿奶没提这事儿,随即想到他一个外人,留他在家里看家着实不太合适,便也没再说了。

“阿四,你过来一下,我有事跟你说。”宋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