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我今天夺嫡成功了吗 第132章

作者:孜然咩 标签: 宫廷侯爵 爽文 成长 正剧 无C P向

他书画皆是不绝,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神韵,秦廉一眼便抚掌道,“七皇子殿下!”

“就是这样。”柳固说完有些紧张地偷觑着薛瑾安。

薛瑾安表情如常地点点头,“秦廉,我记得。”

当初年节宫宴,他出题打了所有大臣的脸,只有这个秦廉出来答上了几句。

“老师,”柳固试探性的喊了一声,见薛瑾安没有反驳,眼底像是凭空燃起一撮火苗,亮得惊人,他强行压住无边的兴奋,尽量保持稳重冷静地询问,“老师,这本书能给秦侍讲看吗?”

“送给你们的,你们随意处理,不用问我。”薛瑾安觉得这些从基建小说里导出来的内容挺悬浮的,这也很正常,毕竟写小说又不是做实验报告,设定一个理想环境写得让读者看了开心就好了。

小说只是娱乐,本来就是创作者虚构的,非要从小说里学到点什么才奇怪。

薛瑾安只是拿这些东西打发他们,让他们不要缠着自己从零开始讲科学而已。

他只是一个手机,不是专业学习机,他不会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换而言之,数据库里没有的东西,他也不会。

柳固明白了,他双手捧着那叠纸就像捧着人类的希望一样,双眼坚毅而诚恳,“老师,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会承接您的意志,奋斗余生。”

“?”薛瑾安久违地发出了智能语音的声音,“我听不明白,你能再说一遍吗?”

“老师放心,固心如磐石,天地倒转,乾坤颠覆,唯磐石如故。”柳固镇重行了一礼,以一种斗志昂扬的姿态走出了出去。

薛瑾安有点迷惑地跟着走了出去,也不知道柳固和另外四人眼神对视间交流了什么,五人齐齐向他深深做了个长揖,异口同声道,“老师珍重,我等去也。”

薛瑾安目送他们昂首挺胸走入夜色中,背脊都仿佛带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薛瑾安默默地给自己发射了一个小火箭,心情平复下来。

至今薛瑾安都不知道柳固明白了什么,但不重要,人类总是奇奇怪怪的,代码生命只需要尊重祝福就好了。

第138章

薛瑾安说不去九添一就不去九添一, 整日窝在摆满冰的房间了,除了每日晨练之外,能不动就不动, 充电都变得不积极起来。

直到九月天气转凉, 皇宫里冰块停止供应了, 薛瑾安才终于又出了宫, 然后便得知了柳固已经辞官回乡了的消息。

“柳公子上个月走的,留了些东西叫小人交给您。”掌柜的麻利的从桌下翻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子,盒子打开里面竟然全是红绸扎成的花,手法各有不一,有的精致漂亮,每一片花瓣都伸展出最优美漂亮的弧度, 有的歪七扭八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团废料。

很显然,这些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除了这些红绸花之外,底下还压着一个有些厚度的信封,打开便见里面一沓信纸, 每一张都是不同的笔迹署名, 最上面的一封信字迹尤为飘逸漂亮, 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而出的,风骨韵味俱佳,能直接装裱起来传世。

薛瑾安立刻就知道这是柳固所写,毕竟这位大才子文章书画皆是一绝, 很好辨认。

【嘉和二十六年六月廿十日夜,通读老师宝作,铭感五内,难以入睡,见月色皎洁, 欣然而起。念无同乐者,于客巷寻杜寅、田呈闵。二人亦未寝,相携夜游赏景……】

薛瑾安一目十行的看完,下意识的又往下看了看,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个课后作业,第一条写着全文背诵。

不怪薛瑾安有这样的反应,实在是柳固这信写得就跟从语文书上截下来的一样。

文言文精炼,信写得并不长,时间是在五人组从他这里拿到《基建手册》的十天之后,柳固看完了书睡不着,就跑出来找杜寅田呈闵两个人唠嗑,刚好两个人也没睡,他们就一遍欣赏夜景一边就着《基建手册》唠了个通宵,最后三个人也不知是脑子唠糊涂了还是唠清醒了,突然就豁然开朗了,柳固就说翰林院不是他想要去的,他要辞官回乡,要承接老师的意志去创办学堂,收天下学子,无论士农工商,教天下手艺,无论高低贵贱。

他要天下人人都能识文断字,要真正的践行有教无类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为老师的教育改革抛头颅洒热血。

老师本人薛瑾安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薛瑾安表示这话他真的没说过。

薛瑾安立刻就意识到问题出在《基建手册》上,修路、教育改革、推广种植高产作物、女官女学、推行男女平等……这些算是穿越者的基本操作了,薛瑾安本来就是从穿越基建小说里提炼出来的书,里面自然满满都是私货。

那些东西哪怕写得很悬浮,但是光一个理论放在古代也是足够先进了,怪不得柳固之前跟他说些什么“承接意志”之类的话,感情是把《基建手册》当成他阐述思想理念之作。

《基建手册》融合了数据库里成百上千的穿越基建小说,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方方面面,薛瑾安搜索了一下那天的记忆,将几个人着重关注的部分都对应上。

几人的喜好相当明显,明显到薛瑾安能以他们为主题,结合他们看得内容现生成一堆小说来。

柳固的是《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大部分基建文主角做教育改革,都会从写考试辅助书开始,古代教育的难度主要还在于学阀垄断,应试化科举虽然饱受诟病,却不失为打破垄断的好办法,不过大抵也还是治标不治本。

封建古代的改革者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涉及到教育这种能动荡整个国家组成结构的方面,不成功会死,成功也会死,毕竟权贵世家的怒火需要平息,当权者也需要社会的稳定。

因此有关教育改革的方面,大部分小说都是浅尝辄止,不过虽然没有深入去写,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的思想方阵展露无疑。那个人人能受教育,人人都念书认字,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都有对应学科乃至对应学校的世界,那是柳固不敢想,却心驰神往的理想之国。

杜寅是《从小县令到首辅》——一般基建文主角都是一甲出身,翰林院待三年之后外放做官,至于为什么非要在翰林院待三年,这是因为作者往往都会引用科举成熟的朝代“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设定,不搞造反的话,当官的尽头就是内阁首辅,主角必然得在翰林院镀镀金再放出去攒功绩。

而往往这个时候,主角的外放之路会被敌对派系干扰产生波折,去往一个贫困偏僻之地,要么穷山恶水出刁民,要么官场黑暗沆瀣一气,有些甚至还有山匪流寇,战乱不休。总而言之,都是些注定不平静的地方。

杜寅看的那叫一个热血沸腾,熬了好几天夜翻来覆去的品,看完之后觉得自己能打一百个贪官污吏,很不能现在就去建设美丽乡村。

田呈闵的则是《我在古代种田》——改良农具,给粮食增产,经济作物种植等也算是主角刷基建进度的标配了,他本来就是农家出身,对种田有着极高的敏锐度。

果不其然,柳固的这封要上教科书的散文信后面便有说到,杜寅准备去偏远之地任职,田呈闵也表示若是实在当不了县官,他会直接以师爷的身份跟着杜寅一起走。

薛瑾安看了看两人的信,杜寅的信分成好几段,能从字迹的微妙变化看出来都是写于不同时间,看起来像是读书笔记,又像是日记,说是像读书笔记,盖因这人前几段都是在激烈赞美《基建笔迹》,你能直接从他的文字里看出他看书的进度。

至于后者,便是因为后几段都是在简述当日发生的事情和心情,最后一段下笔的时候心情肯定不好,字迹都透着股凌冽的杀气,说的是田呈闵好不容易等来的一个官缺在落定的时候被抢了,抢的若也是个在苦苦等授官的也就罢了,偏偏是一位只有举人功名的世家公子哥。

大启举人不想考了也可以选择直接当官,只不过都是些没有晋升渠道的小官,乃至小吏都有可能,这位世家公子上来就是县令显然不合规,最令人生气的是,这富家公子就是个脑袋空空如也的草包,他的侯爵父亲为他准备了一整个智囊团,人数甚至比皇帝的内阁大臣都要多两人。

这人去那里也不是受苦的,他什么都不用做,他的侯爵全家已经出动了所有人脉也打点好了,他只需要去个一年半载,就会得到一个飞来的大功劳回京述职,最低都是个六品官。

“这同卖官有何区别!”杜寅对此时很是愤愤,觉得这少爷简直不拿治下百姓当人命,还无视律法规则额。

杜寅还要顾忌身后的家族,不能跳出去抱不平,他索性就直接找吏部左侍郎,将这个世家子给挤了下去。吏部左侍郎好歹同他是一个杜,虽然对他的莽撞颇有微词,到底也把位置给了他。

于是杜寅在七月份就带着田呈闵离京,往祁州最贫穷的安知县而去。

若说大启和戎狄的边境是祁州,那么安知县就是祁州和戎狄的边界,地理位置的原因常年受到戎狄侵扰,人口常年都只有一万户左右,放现代一个小区的量,可以说是非常磕掺的数据了。

安知县已经有三年没有县令了,不是死在路上了,就是来不了多久就受不了,直接找关系把自己调走。也是今年西北军打了打胜仗,还直接把边境线推到了漠北里,安知县成为了离西北军营地最近的城镇,他们不仅不用再担心戎狄的劫掠骚扰,还因西北军的将士经常过来打牙祭买东西,经济都被带动了不少,日子比往年好过了很多。

据说还嫁出去不少姑娘寡妇,一多半还都是和西北军的老少爷们成婚,安知县一跃成为了军队“家属”县,也算得上一个好消息了。

也正是因此,才有人想要去那安知县当官,觉得能蹭到西北军的功绩。

薛瑾安对这些一心走捷径的家伙,只有一句话:“还好不是你。”

赫连城可不是好相与的,还想蹭功绩,就那点水平,可能上岗不到半年,就会被赫连城扣个渎职的罪名遣送回京,赫连城把西北军看得紧,尤其在出了赫连庸的事情之后,他会本能的杜绝一切会动乱西北军的危险。

杜寅当官的能力如何尚且不知,但他性格不急不躁很是踏实,倒也适合去西北,至于田呈闵,到哪里种田不是中呢。

西北最早九、十月便会飘雪,杜寅得赶在那之前上任,所以一拿到委任书就走了,不然大雪封路就糟糕了。

田呈闵信中提到了这件事,他对做官没有太大执念,只要能为民做事改善民生就好。他的信很有本人的粗犷之风,内容也相当朴实无华,读起来像是有机肥料的相关实验报道。

剩下的谭灵越和刘正这二人,前者太过年少,才十七八岁,书香门第出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他看得最多的还是主角一路从县城考入京城的科举过程;后者商户出身,虽然锦衣玉食长大,却因身份在科举一道上受尽白眼,哪怕他是江南府第二名,也有很多不如他的人耻于与他为伍,讥讽他一身铜臭味,是以,刘正关注最多的是官场的波谲云诡。

这两人的信倒挺中规中矩,没有提太多生活上的事情,不过田呈闵授官被抢这事,给他们两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谭灵越虽然还完全没想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但字里行间已经显露出他想要往上爬站得更好,给需要的人当坚实后盾,叫他们往后不必对谁低声下气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刘正更加直接,他本来属意的部门是户部,在田呈闵之事之后,直接变成了吏部,顺便还掏了百两银子给兄弟当路费,还表明要是需要商队发展经济可以直接找他,他们刘家可是江南的大商贾,别的没有就是钱多生意大,想打通几条商道就能打通几条商道。

杜寅对此事很是欣喜,连连点头,还送了刘正一个从《基建手册》现学现卖的赚钱法子,那就是搞运输发快递。

“你家商队路线多,大启说得上名号的县城都有你们商队路过的影子,普通百姓寄不了驿站,找镖师又太贵,倒不如利用你们在各县城的据点做点驿站生意。”刘家商队有好几支,每一支的行商路线都不定相同,还是交叉出现的,他们只需要把带的东西放到店里,自然有顺路的商队把人带走。

“你这个提议不错,不过前期肯定回不了本。”刘正算得听清楚的,只不过那点钱,即便全赔进去,刘公子还不放在眼里。刘公子是有经商天赋的,然而他的经商天赋不如他散财童子的名声响亮。

彼时户部尚书冯鄞守并没有将一个小小进士放在眼里,等后来发现刘正的散财属性之时,小刘大人已经在吏部站稳脚跟了。

冯尚书痛心疾首,对促成这件事的某世家子生出了深刻而刻骨的怨念。

薛瑾安看完他们五人的信,手里还剩两张,一张乃是和柳固交好的秦廉所写,他倒是也更关心教育改革,不过不同的是,他的侧重点在于官学的腐朽,他的目标是去国子监,他要把七殿下的书推给每一个读书人。

剩下的一张署名竟然是崔酌,他是从谭灵越那里看到的《基建手册》,毕竟同在翰林院做事,凑巧看到也是很正常的,崔酌原本也只是随意一瞟,就被内容完全攥住了心神。

崔酌惊叹于书中的奇思妙想,同时也非常敏锐的察觉到这本书中的内容对权贵世家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对此他很是担忧。谭灵越邀请他写信的时候他也就没有拒绝,将心中的担忧怀疑都尽数落在纸上。

崔酌的目标倒是向来明确,没有被这本书影响到什么,他一心想要光复崔家,想要入内阁当首辅,重现昔年祖父在朝时候的盛况。

崔酌也是几人中唯一一个交代了那些红绸扎花到底是什么的人。

这红绸扎花说起来是刘正的的主意,他道:“今日一别,兴许终生再难相见,好友一场,总得留下些什么。不如便将心中所想留于红绸之上暂且封存,待到实现之日再来拆开……也算是一场比试,看我们之中到底谁最厉害。”

他们都是一群天之骄子,有着各自的骄傲,他们是好友、知己,也是对手。

科举的排名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阶段的证明,而他们还有漫长的余生。

薛瑾安拿起一朵封得不算好的话,找了个角度将里面的字看了看,认出那是田呈闵的字迹,果然见上面写着:愿有朝一日人人丰衣足食有衣蔽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崔醉跟在旁边探头探脑,也看到了这句话,不免生出些豪情来,听到崔酌也写了的时候,当即就要人去买相同的红绸,打算也跟风写一个。

“我的话……我想要封狼居胥,青史留名。”崔醉用着玩笑一般的语气,说出认真的话。

薛瑾安辣评:“一个个梦想飞出了天窗。”

不过人类总是要有梦想的。

“去寻一颗树苗来栽在院子里,将这些红绸花都挂上去。”薛瑾安吩咐掌柜,看了眼盒子里神态各异美丑不一的红绸花,仔细感受了下心底生出的,名为期待的情绪。

薛瑾安第一次给出假设性的话语,他说:“也许待树木生根发芽的那一日,会有红绸带迎风招展肆意飘扬。”

就这样,九添一的院子里种下了一颗不朽的树,任时光飞逝,楼宇拆建,日月更迭,它坚韧的扎根在这里逐渐长大,当第一张红绸展开,被岁月沉淀了颜色的的字迹在褪色的布条上迎风张扬,有人瞧见了上面的字和署名,震惊不已。

这棵树出了名,成为了九添一的一大盛景,每当有红绸展开,便是万人空巷,有人为这棵树取了个名字,说是试金树,说只有真正的王佐之才才能在树上留下名字。

于是又有人作诗写赋,天下文人的终极目标从为官做宰变成了在试金树上开出一朵红绸花。

记忆会忘记,历史会丢失,唯有红绸花永不凋零。

很多年过去,红绸花开满了枝桠,有的迎风招展,有的至褪色也未能展开,他们沉淀在时间长河里,带着岁月留下的馈赠,年复一年的伫立在此,静静地见证世界的变化。

后来的后来,有人来访,见到这颗故人留下的树,笑着留下了一句诗:命运无常人有常,山河不固神永固。

吾道不孤。

第139章

卯时正, 是大启官员们上班打卡的时间,也是睡足四个时辰的薛瑾安惯常起床的时间。

今日的薛瑾安依旧定时定点的睁开眼,还没坐起来, 脑中突然响起一个带着点电流的死板合成电子音, 还是童声版。

“薛瑾安薛瑾安。”那个声音喊道。

薛瑾安的语音助手功能被喊了出来, 他下意识接了一句, “我在。”

“炸个烟花。”

叽——彭!

薛瑾安眼前炸开了电子烟花,绚丽缤纷,吵闹不休。

推荐阅读